其实,在那份《咬文嚼字》选评流行语的候选名单里,可以看到很多“漏网之鱼”“任性”“蛮拼的”“小鲜肉”“我也是醉了”“no zuo no die”等等,都在其列,为什么这些流行的“切口”最终还是出局了呢?
让我们看一看《咬文嚼字》版本的流行语出炉程序。首先要条目征集。向社会各界特别是本刊广大读者,征集本年度“十大流行语”的备选条目;然后是条目筛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对收集的条目进行筛选,整理出备选条目;再次是专家审核。编辑部组织语文专家,对备选条目进行逐一审核,形成“十大流行语”初稿。最后的步骤是征求特定专家的意见,最终审定形成定稿。
诸如“逼格”“装逼”等语词,带有有悖于汉语的文明,要有赖于这样一个流程的把关,低俗不雅、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用语,如果得以通过流行语的推广,对汉语言的传承运用有负面影响。
语言文字专家郝铭鉴也提到,岁末年初评选一年来的热词榜单层出不穷,一份好的榜单,创新很重要,语言价值同样重要。既然不是语词频度排序,那么如何平衡创新与语言价值的关系,就非常值得考量了。
2014年被榜单收录的一些词语——正如读者杨先生昨日向本报反馈的意见所言:“顶层设计”这个词语至少在五年前已经频繁出现在政论文章和官员口中;而“你懂的”在十年前已经在上海流行开了,一个词语并不因为人大发言人说了而身价抬高。
而在同时,“任性”“蛮拼的”“醉了”等流行语,在网络聊天时广泛运用,甚至密集见诸报端。“在语言的创新性上体现得不够,用意基本沿用了词汇原本的意思”的弹劾理由,恐怕有点差强人意了。
“任性”这个词语创新了没有?“任性”在第六版《辞海》里的解释是,纵任性情,不加约束。“醉了”既能比喻糊涂,也有耽乐、沉酣的意思。两个词语在网络语境的发酵下,用法有了显著的变化。
更何况,没有创新度的语言,怎么可能风靡一时呢?
要评价2014年的流行语是不是“点穴”精准,在不远的未来回头看,便可一目了然了。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