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前昨两天,教育部出台了4个有关普通高中教育、考试和高校招生的重要政策,社会反响热烈。教育部门及时解疑释惑,既为这些“新政”的顺利落地打通了瓶颈、铺平了道路,也解开了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诸多心结。
释疑1 “分分计较”真能抑制吗?
“考考考,教育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此次教育部新推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为了打破“唯分数取人”的痼疾。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本市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案,还在修改完善和征询意见过程之中,一旦获批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教育界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也好、学业水平考试也罢,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应当视作高考综合改革的一部分,是在引导学校改变办学模式,改变“育分”的任性模式,转而真正实现“育人”这一教育之根本大计。
曹杨二中校长王洋说,上海作为高考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从今秋高一新生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分为合格性与等级性考试。以前“3+1”模式中,学生会出现“高考不考就不学”的功利情况。改革后则可以避免学生严重偏科情况,让高中生对各门学科都有更全面、基础的掌握。
延安中学校长郭雄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有利于淡化“分分计较”。“上海的‘合格考’只分‘合格’、‘不合格’两类,且‘合格考’‘等级考’难度分别都比以前的学业水平考和‘+1’科目更低,因此,实际上是减负。”
释疑2 综合评价真能公正吗?
打破了“唯分数”考量学生的传统模式,新推出的综合评价,又如何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呢?这也是社会关注此次高考改革“新政”的一个重要看点。
谈及综合素质评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傅禄建介绍,本市部分区县已经做出探索,例如,闵行区利用大数据平台全面记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外实践的经历,徐汇区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建立网络素质评价系统,格致中学推出“五能评价”等。此外,上海也在逐渐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着重于客观记录,注重发展过程的评价,这些都为全市普通高中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奠定了基础,为上海细化教育部文件要求积累了经验。
“不是为记而记,更重要的是要将记录的数据反馈给学校,引导学校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傅禄建建议,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用典型事例说明自己的优势,介绍自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的成果。学校可以增加符合自身特色的评价项目。他介绍,本市也将根据教育部要求,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公示、数据客观导入、公开承诺、准入审核以及信誉等级评价等制度,确保这一评价体系的公信度。
傅禄建认为,除了高考科目改革、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这三块内容,还有第四块不能忽视,这就是高校的招生录取改革,这应该是整个改革中最核心的部分。高考功能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高招改革更需要系统性地设计,才能真正发挥导向作用。
释疑3 取消加分“误伤”特长吗?
从2015年1月1日起,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以及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5类高考加分项目将取消。“没了加分,谁还会热衷去参加奥赛,去参加艺术和体育比赛啊?”这是不少高中生和家长对大幅减少高考加分项目的最直观感受,在他们眼里,取消加分很可能也“误伤”了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积极性。
教育部昨天对“减分”给出了解读:“在取消这些项目的同时,为了引导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特长。考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和表现情况可以计入学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供高校录取时作为参考;竞赛类获奖考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可优先通过初审;体育艺术特长生可报考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类型招生;对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的考生,还可以破格录取或单独考试录取。”
宝山区少科站站长吴强对这样的“减分”十分赞同。他说,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课堂教学应试化,课外活动“应赛化”。学生到少科站、少年宫参加活动,会先问这个活动有竞赛吗?这个竞赛能加分吗?“事实上,竞赛与升学加分挂钩了那么多年,效果并不好,有的学生竞赛前来突击一阵,拿到名次后就从此与科技、体育或艺术活动‘断交’了。如此功利的心态,怎能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又如何真正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吴强说,现在取消了竞赛获奖加分,一点不用担心孩子们会远离课外兴趣活动,因为不仅自主招生的高校要考察学生的个性特长,就是所有的大学,将来也会在考分之外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那么,学生到少科站、少年宫等校外机构参加活动的态度、表现和成绩,都会纳入到综合测评中,这必将大大促进学生投身兴趣活动之中。
据悉,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昨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上海一方面对于全国性加分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文件执行,还有一部分的地方加分也会大幅度减少,市教委将对现在上海的地方加分政策进行认真的梳理,然后根据必要的程序报批,明年1月底向教育部报备,获批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释疑4 自招能招“偏才怪才”吗?
记者注意到,在有关自主招生的《意见》中,最具亮点的无疑是“考核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这项规定。这也意味着,明确了自主招生考核是由各试点高校单独组织,而不是像往年那样任由几所高校合作联考,且不得在考前组织专门的培训。如此,往年由部分高校自愿组成的“北约”“华约”“卓越”等笔试联盟将不复存在。教育部解释说,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偏才怪才”,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按分数录取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掐尖”和“抢生源”,更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加重学生负担的“小高考”。
对于教育部的《意见》,陆靖表示,2015年全国的自主招生都放在高考以后进行,家长和学生可以把心放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着重准备高考,明年2月份,各个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在自招章程出台后,请同学认真研究,看看自己的兴趣特长是什么,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明确高校自招的聚焦点应该是招“偏才怪才”,教育部的用意十分明确。但如何招、如何真正让“偏才怪才”脱颖而出,对高校招生来说,或许需要一次颠覆性的改变。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坦言:“示范性高中里的‘偏才怪才’其实已经不太多了,因为经过层层考试,偏科的学生大多已经出局。普通中学里或许有更多‘偏才怪才’,但是他们却往往与自主招生或校长推荐资格无缘。”而在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看来,自主招生应该把低分高能的偏科人才招进去,如果制度设计仍然是以文化测试为主显然是不行的,应该增加其他指标来考察学生。刘校长甚至大胆建议,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应该完全脱离出传统的高考,全部实施高要求的自主招生考试,这样一来,普通高考的难度就可以降低,这将有利于中学开展正常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