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银河这位学者有着前卫的思想,她就同性恋话题的每一次发言,几乎都能刷新人们的认识。不过,由于它们多数属于学术范畴,过去的影响其实相对有限。然而上周网络爆出的一篇名为《李银河“拉拉”身份曝光》的文章,使得李银河被更多人所知,这种放大的影响超出了李银河的预料,其中不乏对她个人不敬的言论,这也使她此后不得不做出回应。
很多人的一个直接反应是,李银河是拉拉。由于李银河与王小波的婚姻一直是爱情的美谈,大凡王小波的读者,都对他们的婚姻充满艳羡。而此次有关李银河的传言则道出一种疑惑:如果李银河是同性恋者,那么如何解释她过去的那段婚姻?这是李银河近年的转变,还是生来如此?这是舆论反馈主要的一种逻辑,李银河本人是知名的性学研究专家,但这并不能减轻传言带给她的压力,人们仍然带着窥伺、八卦的心态去围观这位名人的私生活。李银河此后带着愤慨做出回应,足见事态的走势让当事人感到失望,她可能预料到会引发舆论波澜,但如今呈现的公共议题,在她看来则已经走偏。
其实,不仅李银河感到失望,那些真正跨性别群体的关注者也为当事人抱不平。李银河回应说自己并没有改变性取向,这种回应充满无奈,外界似乎并不能理解她的解释。其实,对这位性学研究者来说,即便是改变性取向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它只是个人的选择,公共舆论应该警惕侵犯个人权益。让李银河们失望的是,每到这样的节点,舆论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对待他们,跨性别者屡屡受到伤害。有心人可能还记得,此前深圳一段同性恋者的约会视频曝光后,网络舆论大肆调侃,虽然在舆论消费两位无辜者的同时,也有人表示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应该得到尊重,但在舆论的狂欢中,这样的声音可谓微弱。
其实,这种现状并非局限于中国,美国苹果公司CEO库克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人物,此前“出柜”的他表示为自己是同性恋者而自豪,但也希望通过公开他的同性恋身份以帮助他人。即使是社会知名人物,他们宣告“出柜”也是敏感话题,要承受很大压力。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弱势地位,并可能因此受到歧视。翻阅这两天对李银河的评论,发现有文章甚至还在质疑李银河不诚实,认为她应该承认自己对王小波的背叛,坦白自己的性取向。这样的声音看似苛刻甚至不可理喻,却颇具代表性。李银河的社会影响力让误解和偏见得以放大,也是因为她的影响力,舆论纠偏的必要性才得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