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的周鼎老师喝了半斤白酒,洋洋洒洒写出一封自白书,倾吐对于教学与科研这对“冤亲”的困惑。文章甫见诸网络,转发、评论多到惊人。此事一连发酵数日,再度引起大众对高等教育如何健康发展的关注。
忝为同行,我太理解这份困惑了。周老师与我年龄相仿,他或许也意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他与我接受大学教育的那些年见证了中国主流高校由重视教学向热捧科研的转型。这个转型有痛苦,有代价。那些少年时未曾经过严格西式科研训练的人,譬如区区在下,漫说引领风气,即便步趋潮流,也力不从心。
但是,这个型一定要转。因为大学不同于中小学的最重要一点就是需要前沿尖端的知识迸发出新的火焰,去照亮人类未知的探索领域。大学正因此,方可骄傲地自称“社会之光”。
以此看来,显然单单“教好书”,远远不够。如果仅以课堂上魅力四射,致听者盈门叫好为目标,那演艺明星更适合执教。我就遇到过,有的上课吞云吐雾(你没看错,是抽烟!)超然物外,有的神侃一气自吹自擂。当时听来,确实“扎劲”,回到寝室复习时发现:支离破碎的一堆信息里,翻检干货啥都没有!这类唱戏派的讲者,应该去社会培训机构大放异彩,而非巍巍学府。大学教师岂可满足于这样的“教好书”?
真正的“教好书”必须以真正的“做好科研”为灵魂。这是相为表里的有机整体。我绝不相信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只会对本领域内现有成果评头论足而自己不产生任何原创性的想法。
当然,也不可否认,在重视科研的过程中,部分院校出现了“科研至上”的极端倾向,导致极个别人利用“学术自由”的幌子,践踏公平正义,独霸专业话语权,继而玩起了学钱交易的权力寻租和封妻荫徒的山头主义——这妻十有八九就是自己的研究生!也难怪近年频有新儒林外史的段子流传民间。设令此流利欲熏心之徒盗名办学,岂不开出一家商场?
要让大学就是纯粹的大学,既不为浮华所遮掩,也不为铜臭所染熏,就要正本清源,明确大学的根本宗旨,而校内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个宗,服务这个旨,立规则,严风纪,树体系,宽格局,使师生打成一片,授受相长,教研互促。如此假以岁年,何愁不能与哈佛牛津并驾齐驱?
理想归理想,不能否认实践上总难免偶亦矫枉过正,抓小放大。但总要及时调整,确保师生之心力凝聚,大方向不能有错。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语境中,中国能否跻身世界的领导者之列,势必更多倚赖亿计国人在各个领域能否淋漓发挥才智,这就直接与高等教育事业办得成功与否挂起钩来。可以说,办好大学,教育好下一代,已是天降大任,不容推卸。落实到个人,身为从业者,一定要有不辜负伟大时代的决心和毅力,既然这份事业是光耀人类的理性,那就要不得半斤白酒的意气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