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试图从美学角度探索“童话秘密”的理论书。这本《童话美学》写作完稿的过程很长,断断续续有二十余年,最早要追溯到1992年,那时,我写了这本书的前几章,然后一面写一面在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给中文系的学生上选修课,《童话美学》的内容受到了学生广泛的欢迎。学生对童话的理解还是十分肤浅的,有的近乎童话盲,我的课给他们解开了一些童话盲区,使其了解了现代童话的美学史略、童话的创造过程。
这次新写的“童话的艺术美”与“欧美童话美学考察”,是等待近二十年之后,阅读、人生经历感悟的结果。因为童话美学是一门鲜有人研究的学科,虽然,童话家陈伯吹、贺宜、洪汛涛是中国童话科学理论研究的先导者,写过一系列童话科学理论的开拓性、系统性的专文与专著,但是,这些童话理论都不完全是从美学层面来谈的,更多的是自己童话创作经验论述。当洪汛涛得知我在写作有关童话美学的理论书时,他曾多次写信给我,鼓励我将它写出来,这一想法也曾得到过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和复旦大学贾植芳的鼓励。这些前辈与文友的期待与祝愿我一直记念在心中,这次终于有了兑现的机会。
我在新的补充内容中对童话艺术美作了以下比较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譬如,把童话与戏曲、小说的变形艺术放在一起比较,探究它们在美学上差异;又如将童话魔幻与魔幻小说所创造的“童话世界”与“魔幻世界”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对照分析……“欧美童话美学考察”部分,则是我考察欧美七国之后,对丹麦的美人鱼、挪威的山妖与树精、瑞典的长袜子皮皮、英国的彼得兔、法国的尼斯兔、意大利的木偶匹诺曹、美国的绿野仙踪等世界经典童话中的童话人物作了实地考察,寻求这些经典作家的创作源头,使这些经典童话各俱特色的美学价值与美学意义更具体化、更感性化、更真实化。
(本文为《童话美学》自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