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作风建设始终坚持抓铁有痕、一锤接着一锤敲。然而也要看到,公然置群众反映于不顾的做法虽然不大有了,但“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情况还不少;“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少了,但“踢皮球”“事难办”的情形依然存在;口头表态“及时查处、认真调查”的部门多了,但类似“调查永远在路上”的情形时常碰到。对于这些现象,群众称之为作风建设中的“软钉子”。
硬钉子好拔,软钉子难除。就像伙力伙村村民的“举报遭遇”,你说有关部门没查处吧,人家有批示有意见,至于查处结果群众满不满意,执行是否到位,就另说了。你说相关部门不重视吧,人家“还在调查”,言外之意,别来干涉,请你尊重甚至信任一级组织。这也正是碰到软钉子的无奈:没人为软钉子负责。如果说,硬钉子扎在党的肌体上是如芒在背,那么软钉子就如鲠在喉,其危害更加隐蔽,不易引起重视。恰是在这些看上去认真处理、实际上敷衍塞责的转圈中,群众的心被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了,而前期作风建设的成果也会被消减,进而产生“臭鱼腥汤”效应。(姜赟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