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匠的巧思下,裂痕被隐藏到叶缘与叶脉弯曲而密集的线条中,而斑点则形成了彩页上区别不同水感的元素,使白菜看似受过霜寒”。嗯,就是那棵大白菜,大家都说它“结合了天然与人为,既巧也真,满足了世人的审美”。不过,头回去台北,看一天故宫,我却只是遥遥地隔着茫茫的人群望了它一眼。离“翠玉白菜”最近的时候,大约是在纪念品商店,里面满满当当大大小小的“白菜”。或者是在印刷精美的图录上,仔细端详了下,不过如此嘛。
多少有点遗憾,但实在也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拿去排队。我甚至觉得,把“红烧肉”和“大白菜”评定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还辟出一个专门的展厅来,实在是对其他文物的不公。这审美水准,叫人悠悠地想起乾隆,常常把次货赝品当作宝贝,还在上面大张旗鼓地盖满图章题些诗词。不过也好,这样有些真迹反倒得以保留原作风貌。就好像,我可以从容地站定在汝窑们面前,静静地感受它们温润的光芒,好美。
还是有点遗憾,自作多情地,替那些以为“大白菜”就能代表台北故宫文物水准的游客感到惋惜。那些美到不可方物的瓷器和青铜,那些或圆劲有力或飞扬纵横的字帖,还有那些穷尽辞藻都无法概括的山水和人物画,不知它们会否觉得有点落寞。比如,文渊阁版“四库全书”所在展厅,观者稀稀落落;比如,成化斗彩鸡缸杯也没多少人在意,可比龙美术馆门前清冷多了。
但,哪怕“大白菜”叫人失望,哪怕台北故宫的布展水准可能不及上海博物馆,至少不算特别细致,但多年努力经营,那里连纪念品商店都挤满了讲着各种语言的游客。很多很多人来过了,还想把这里的美,带回去。对于那些文物来说,对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来说,也许已经很好了吧。
最让人遗憾的,是那些只是到北京故宫看一眼建筑的人潮,大都不知道文物被摆放在哪里;还让人难过的,是我们自己的博物馆,守着泱泱的宝贝,却不知道如何擦亮自己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