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0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领导高度重视”过犹不及
何小手
  何小手

  官民互动是近年民众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之所以它受到官方的重视,大概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它与民众知情权、参政议政结合在一起,政治生态越趋于现代,官民互动就越有必要。其次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原来那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逐渐失效,在自媒体迅速发展、舆论生态去中心化的今天,迫切需要做出应对。所以说,今天谈论官民互动既涉及理念的转变,还包括技巧的提升。

  很多政府部门都开通政务新媒体,一些官员逐渐学会和网民对话,但总体而言,这种对话智慧参差不齐。上周有两个与此相关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电视台发表新年献词,因为其中有“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这样的表述,舆论对此献词评价甚高。其实这篇献词不乏“公平正义”这样的严肃内容,但因为加入了上述接地气的措辞,这种严肃的宏大叙事得以成为一种具备网络传播力的文本,其效果之佳出乎意料。

  另外一个现象出现在哈尔滨火灾发生后,在官方发布的585字新闻稿中,“领导高度重视”占了258字。毫无疑问,舆论对此难免有所质疑。这样一起可能并非人祸的突发事件,因为官方强调“领导高度重视”,其应对效果大打折扣。其实过去各地在通报安全事故时,这种强调领导而忽视公布事件本身细节的现象已经出现多次,尽管事后外界多有怨愤,但这种“传统”依旧在延续,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顽症,这背后可能是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而更多的问题或许在于,官民互动方面的技巧未受到重视。

  过去研究舆情的专家常常提到媒介素养问题,认为政府部门对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缺乏了解,是上述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此次官方对哈尔滨火灾的通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认为,“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的‘公共性’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其首要目标受众究竟是谁,是‘唯上’还是‘恤下’,这些问题没有搞清就匆忙发布,在社交媒体时代只会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暴。”在突发事件中该如何做出应对,应该选择何种信息作为重点传播对象,这些看似是传播学范畴的议题,其实在实践中也不复杂,民众所期望看到的无非是一些人之常情的东西,它们在官民互动中得不到体现,恐怕也不仅仅是因为技巧不足。

  目前无论是政务新媒体还是突发事件的官民互动,基本上走向两种极端,多数时候过于呆板,比如一味强调“领导高度重视”,与之相对,有时则卖萌用力过猛,结果过犹不及,反而有失体面,沦为舆论笑柄。学会和民众对话,今后可能还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民资讯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化新闻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目击
   第A18版:阳光天地
   第A1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0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一版要闻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广告
拿悲剧证明自己正确太冷血
说黑话是一门“学问”
解决问题岂能总在路上
那棵大白菜
临时欠编
“领导高度重视”过犹不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领导高度重视”过犹不及 2015-01-06 2 2015年01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