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育儿观念不同时
金凯平
  金凯平

  今年30岁的张女士与丈夫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张女士在墨尔本读了本科和研究生,后来留在澳大利亚发展,与技术移民来澳的先生结婚后育有一子。她公公婆婆已退休,身体状况良好,主动提出来澳带孙。张女士来澳多年,一来非常独立,习惯事事亲力亲为,二来已颇为习惯澳大利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这让她在与公婆同住,尤其是育儿方面,多有冲突之处。

  刚开始坐月子时,婆婆不让张女士出阳台吹风,不让她频繁洗头等。考虑到婆婆出发点是为她好,张女士也都一一接受。但后来张女士和婆婆在宝宝的起居饮食和早教等方面多有争执,最后闹得不欢而散。张女士虽然是新妈妈,但是做足功课,经常上网查资料、和妈妈群里交流等,然后把一些育儿经验告诉婆婆。不承想,婆婆认为张女士此举是妄加批评、不信任以及嫌弃老人家。

  在宝宝半岁时张女士开始上班,随着碰面时间减少,张女士和婆婆摩擦也有所减少。可是有一次张女士发现婆婆偷偷给孩子吃钙片,因为认为孩子毛发稀疏,而且7个月大还不会坐是缺钙之因。张女士强烈反对乱补,婆媳两人为此吵过几次,但婆婆仍然坚持,最终大吵一场,10多天没有讲话。后来体检出来孩子一切正常。

  公婆第二次来澳,那时张女士的儿子已将近两岁。张女士认为孩子应该参加集体生活,便让其去幼儿园。但是公婆坚决反对,认为孩子还小,上幼儿园易生病,而且既然有老人帮忙带,那就没有必要每天自付100多元送孩子去幼儿园。公婆说如果张女士坚持送就是变着法子赶他们回国,不带孙子他们留在墨尔本还有什么意思?但张女士坚持送5天,她并不想宝宝跟在老人身边太多时间,怕被宠坏。

  对此公婆非常生气,在墨尔本住了不到1个月就回国了。她和公婆没有什么私人矛盾,所有的争执都是因为带孩子的观念和方式不同而引起。

  不少人认为小孩子一岁之前两代人最容易滋生矛盾,因为这是不少小家庭第一次面临三代同堂的问题,而在墨尔本,不少新移民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通常是一大家子同住一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一些家庭也就出现了一些矛盾,尤以婆媳之间,但是也有一些是母亲和女儿之间发生冲突。

  这是一个普遍纠结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在澳大利亚有,这个现象在中国家庭也普遍存在。只是在澳大利亚,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有的年轻华人来澳后,看到当地普遍存在的年轻人独立育儿的艰辛。他们对父母或公婆不远万里来澳,为了帮助带孙,承受着异国他乡的孤独与隔膜,会十分感恩——父母辈把自己带大,又再次为带孙贡献余力,因此也有不少和谐相处的家庭。但毋庸讳言,不和谐的家庭更多。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产生矛盾的具体原因和爆发原因却有千差万别。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

  以前老话说,“干活要亲身,育儿要亲人。”将孩子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照顾虽然放心,但是往往两代之间的观念及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加上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遇到的种种问题,一些家庭因育儿观念的差异而发生的各种冲突,在华人社区不胜枚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生态上海·冬之恋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上海新城区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第B08版:移民热点/新民教育
网购的文化取向
终生难忘的生日
育儿观念不同时
“撒尿小子”
大德必得其寿
围城
“免费餐”的故事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A29育儿观念不同时 2015-01-14 2 2015年01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