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这种“新衙门作风”?除了“触及灵魂”的思想教育、强化担当意识,从操作层面,恐怕还得有几味药。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不作为,怎样算不担当,让不作为者无可遁形。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职责边界不够清晰,“功”好表,“过”难寻,加上缺乏针对个人的完善考核体系,一般来说,只要不发生较大影响的负面事件,就很少被问责。
其次,一把手要有担当,要敢于铁腕治军。有人分析,很多地区之所以不敢大刀阔斧治理“不作为”现象,有“三怕”:一怕被告状、被报复;二怕得罪人、考核测评时丢票;三怕处理干部动静太大,队伍不稳定。怎么克服“三怕”心理?“要蹚深水区,不能被水淹死;要啃硬骨头,不能磕掉牙”,其中,关键就是一把手自身要有正气,正派就能硬气,才能不惧“三怕”,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治“新衙门作风”,还需加快改革。目前不少地方出现这样一类现象:不少项目停了下来,等着补手续。干部有了法治思维,做事按照规矩来,当然是进步,但不能掩盖“慢作为”“不作为”后面的另一个真问题:行政效率低下。
治理“新衙门作风”的实践说明,作风建设确实永远在路上。只有根除所有“衙门习气”,拔掉各种“软硬钉子”,群众才会满意。(何勇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