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手机打车软件提供的专车服务,体验了“过山车”式的刺激。就在10余个城市相继宣布专车服务非法,查扣、处罚一些专车后,交通部于1月8日肯定专车软件的积极作用,但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
昨天,上海市交通委率先表态,严格按照交通部的要求,鼓励专车服务平台与正规的租赁企业合作,但坚决打击私家车投入运营。
舆论多支持专车服务
专车服务,是基于手机网络软件呼叫出租车的一种服务,所用车辆走中高端路线,车况良好,服务周到,价格约为出租车的一倍。推出半年来,颇受乘客欢迎。但这种汽车租赁服务,一方面对原有机制和管理是种突破,另一方面本身也有违规操作,即吸引了不少私家车加入专车运营的队伍。市场创新对各地交通管理部门是个挑战,北京、上海等10余个城市相继将专车定为“黑车”,无论车辆是否来自正规租赁公司,均为非法。
禁令一出,立即引发舆论反弹,呼吁保留专车服务,保护市场创新的声音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空间不绝于耳,其中的支持者不乏律师、高校教授、网络名人等。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专车是市场催生的基于平价服务之上,更高品质的服务,这是应该接受并放开的。社区经济的概念包含不同档次的服务,有的是基本福利,有的是自己花钱购买的福利。”有律师认为,政府对受群众欢迎的新生事物,应该“疏”而不是“堵”,要想办法从制度上加以管理,而不是想徒劳使之消失于无形。
交通部对专车倡禁并举
在这样的背景下,交通运输部有了积极的反应。1月8日,交通运输部有关部门表示,专车服务应根据城市发展定位与实际需求,与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传统客运行业错位服务,开拓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经营。各类专车软件公司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运输供需撮合平台,而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树立品牌意识,承担应尽责任,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让使用专车服务的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
同时,交通部对专车软件的积极作用进行肯定,当前各类专车软件将租赁汽车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并根据乘客意愿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驾驶员服务,是新时期跨越出租汽车与汽车租赁传统界限的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交通运输部还强调,应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出租汽车和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创新,杜绝侵害乘客利益和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非法营运,营造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此举一出,网友纷纷点赞。
出租车行业垄断受质疑
专车带来出租行业震荡的同时,也引发各界对出租车行业垄断和高额“份子钱”的质疑。
沈阳等地出租车驾驶员罢工后,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也接连发表评论,直指向出租车行业垄断。
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出租车“两头难”咋变“两头甜”》。新华社“今日关注”连发《“祥子”集体不拉活,仅是“专车”“黑车”惹的祸?》《三方吐槽“不满意”出租车遭遇“两头怨”》两篇文章,并配短评《用改革击碎既得利益群体的垄断》,直指高份子钱及垄断问题成出租车行业痼疾。1月7日和9日,新华社再次发声,指出垄断背后的权力庇护和《限制牌照让出租车公司能“躺着挣钱”》,揭示出租车行业垄断的根本。
人民日报《是取消出租车公司暴利模式的时候了》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在出租车领域采取配额制管理,把出租车车辆号段绝大部分放到出租车公司。由于事实上的垄断,出租车行业发展极为畸形:出租车数量长期不增加,形成、加剧打车难;公司长期靠高额的份子钱坐收渔利、一本万利,而出租车司机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盈利大部分缴了份子钱,权益缺乏保障。即便一些车辆放给个人,也因为号码奇缺,被炒至天价,比如沈阳,炒到六七十万元一台车。出租车供求关系紧张,市场被严重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