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医护人员轮流值守
1981年5月8日下午,宋庆龄坐着轮椅,在顾承敏与吴庆年的一路护送下,抱病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她荣誉法学博士的授赠典礼。据顾承敏医生回忆,当时,杜述周秘书做了两手准备:一是现场播放宋庆龄事先录制好的讲话录音;二是视宋庆龄身体状况由她亲自讲话。但是,当天下午,宋庆龄还是坚持着亲自出席了会议。她早早梳理好头发,在根本不能走路的情况下,由顾承敏与吴庆年等用轮椅直接将她抬下楼,然后抬上事先特备下的一辆较高的面包车。一路前行时,顾承敏与吴庆年在车上扶稳轮椅,直到人民大会堂北门的地下室,然后乘电梯直接推进会场。在身后全体医疗组人员提心吊胆的关注下,宋庆龄在掌声中手持讲稿、精神抖擞地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20分钟的讲话。然而,这场隆重的仪式与讲话,几乎耗尽了本就虚弱不堪的宋庆龄的所有的体力与精力,仪式刚结束,她就坐在轮椅上起不来了。是顾承敏与吴庆年等医护人员用担架把她直接抬出会场,直接抬到早就准备好的救护车上后送回寓所的。当晚在寓所举行的招待晚宴,也只能请王炳南代表出席了。
这次授赠典礼是宋庆龄一生中最后一次外出公开露面的活动,自此,她就抱病卧床,再也没有站起来。当晚,上级组织了由内科(包括呼吸)、心脏科、血液科组成的更大的医疗组,麻醉师、护士等也增加为七到八人。全体医护人员分为三班,轮流值守。作为最全面了解宋庆龄病情的保健医生顾承敏,负责随时向主持领导的卫生部负责人及相关的会诊医生汇报情况。
据《宋庆龄年谱》记载,1981年5月14日晚9时30分,宋庆龄在北京寓所突发高热寒战,体温高达40.2℃,并伴有严重的心力衰竭。医护人员立即抢救。
198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人大常委、国务院发布了第一号关于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病情的公告:“宋庆龄副委员长患冠心病及慢性淋巴白血病,经多方治疗,未见好转。曾多次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症状。五月十四晚,突发寒战高热,热度达40.2摄氏度,伴有严重的心力衰竭。目前病情危急,正在积极抢救治疗。”1981年5月19日上午10时15分,聂荣臻元帅前往北京寓所探视宋庆龄。顾承敏急忙上前挽住步履踉跄的聂帅,一起来到宋庆龄的病榻前,双双凝望着昏迷中的宋庆龄,久久伫立无语。临走时,聂荣臻轻轻地吩咐顾承敏说:“她清醒时,告诉她我来看过她。她为人民做过很多贡献,希望她好好养病,祝她早日恢复健康。”顾承敏听了,只会含泪默默点头。
5月20日早晨,宋庆龄的神志有所清醒。廖承志前往北京寓所探望,在病榻前与宋庆龄进行了大约20分钟的交谈。据顾承敏回忆:由于两人均用英文讲话,所以站在一边的她没有完全听懂,只是清楚地听见宋庆龄用英文微笑着最后对廖承志说了一句“Tomorrow”。对此,顾承敏不无伤感地回忆道:“Tomorrow的意思是明天再谈。不想明天就永远不再来了。没过几天,首长昏迷加重,出血,体温居高不退……”
5月22日上午,专程从美国旧金山赶来北京的孙穗英、孙穗华及其丈夫张家恭由廖承志陪同前往北京寓所探望宋庆龄。一同前来的还有亲属陈志昆、黄寿珍夫妇和他们的女儿陈燕。据顾承敏医生回忆,当时孙穗英、孙穗华等孙家人曾双膝跪拜在宋庆龄的床前,表达她们沉重的心情与由衷的祈祷。
然而,良好的主观愿望难以改变客观的事实。1981年5月28日晚11点多,宋庆龄已经恶化的病情急转直下。卫生部领导和医务人员进行了紧急抢救。抢救工作持续了20多个小时,终于无效。在抢救期间,宋庆龄的亲属孙穗英、孙穗华、戴成功和张家恭、林达光、陈恕、陈志昆、黄寿珍、陈燕等均守候在病床前。
1981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发布宋庆龄第十一号病情公告。公告称:“宋庆龄名誉主席二十八日晚九时发生咽部粘膜大出血,呼吸困难。虽采取了紧急抢救措施,继又发生肺水肿,病情危笃。”当晚20时18分,宋庆龄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