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关于“单独两孩”政策一年情况的发言,油然而生膜拜之心:“我数学不好,你不要骗我。”
根据报道,原话大致如此:截至2014年底,近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基本符合此前专家的总体判断。当时专家预期的峰值是一年度不超过200万孩子出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专家”的高级黑。预期数字最高200万,实际为一半,居然还“基本符合”。这尺度,不比武媚娘小。要这样说,至少从100万到200万这个区间内,都是“基本符合”的。准此,理财经理们肯定都要笑了:实际盈利腰斩吹嘘的预期盈利,但“基本符合”!
不纠结“基本符合”吧。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认为:“全国各地公布的数据都显示,‘单独两孩’家庭申请数量远远低于预期,这说明政策制定时的预测是与实际情况脱节的,要及时调整政策方针。”这一“脱节”在专家只是数字预测的失误,在不少当年有心、但被禁止数年后无力,只能放弃生育想法的“单独”夫妇来说,可能难以弥补。
4年多前,2010年12月,我曾写新民随笔《何不从宽?》,针对人口计生委官员表示“放宽到城镇户口一方独生可生二胎,‘意义并不是很大’”提出建议:在放开和不放开两可时,不妨选择放开,因为“对被‘从宽’的每一对夫妻、每一个家庭,都是弥足珍贵、无可替代的人生经验和意义。他们的权利应当得到保障。”现在看来,那些丧失生育二胎机会的夫妇,无疑成了专家不靠谱预测的牺牲品,要是能早放开,多好!
预测这件事,当然难。预测对,显不出作用;预测错,却会有伤害。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举过例子:预测一场台风将要造成重大损害,结果因为大家提高警惕,做好准备,没有造成大损害,那么,这个预测究竟算准还是不准?
不管怎样,预测兹事体大,还是希望有关专家、有关部门,能够真当回事。要知道,那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的差别,数字后面都是活生生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