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顺顺利利办成事呢?一种解释是说相关工作人员开会去了、下乡去了、出差去了;一种私下说法,是懒得一天给你办结,或者一开始是张三做的,后面李四绝不插手。“办事的人笑脸倒是不少,可办事效率依旧不高。”这就是“软钉子”,条条都在规范内,事事办起来不顺畅,却让人哭不出。
为什么政策出台了,事还办不顺呢?一种是执行政策的人“吃不透”政策,只清楚自家分管的这摊,却搞不懂别人的那条线,干脆先放一放、看一看。“怎么也得先凑齐了人会商一下吧?”还有一种,觉得一些政策对本部门不利,或是给本职工作增加了难度,就会先来一通抱怨,“凭什么不先从别人那改起来呢?”这又是一种“软钉子”,说改革都同意,但得别人先做;研究问题也可以,但得先等别人出主意。
当然,该谁的工作,谁来承担;该走的程序,不能随意越过。关键是这些责任分工和程序设定,到底是为了自己工作方便,还是为了群众办事方便?不敢用、不愿用新思路、新措施解决问题,到底是真不会用呢?还是怕给自己带来风险、利益受损?
改进作风的效果,不仅要与历史常态比,更要和当下需求对表。不仅要办事,还得办成事,尤其要办好难事。(赵鹏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