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抄袭案”尘嚣未落,编剧圈又起波澜。近日,国内知名编剧、中国作协会员汪海林在微博上大肆“吐槽”网络文学,称“网络小说的创意水平绝大多数是垃圾”,从而引发其与网络文学众多作者的口水大战。
由于最近两年网络文学风起云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网络作家。他们以草根身份默默耕耘,在短短15年间,依靠网络媒体平台,在创造出大量财富的同时,成就了一个全新产业。这使得网络文学与网文作家们逐渐为大众所周知,而网络作家们的成功似乎也刺痛到了一些传统行业的神经。
自去年网络文学在游戏版权方面卖出天价后,IT业界都有共识,网络文学将进入真正的造富时代。2015年网络文学再接再厉,开始大举进入电影电视产业。在承接过去几年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热潮后,2015年被预测为井喷之年。圈内有消息称,今年将有114部网络作品会被搬上大银幕,与广大观众见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汪编剧“吐槽”网络文学,不免让人品出其中的一些酸味。事实上,中国电视剧产业走入创意瓶颈,已是不言而喻。“于正抄袭案”之所以如此吸引眼球,不正是编剧队伍无法在创意上形成突破的一个佐证吗?
况且只要稍加观察,便不难发现,坊间早有对“手撕鬼子”的调侃,对“抗日神剧”的白眼。当下的中国电视剧往往以跟风方式进行重复性的批量生产。《潜伏》火红便出现“谍战潮”延续至今;《亮剑》一出,抗日“神剧”就大行其道。剧情雷同之余,为了吸引观众,只能请明星、弄噱头,使出“情节不足,狗血来凑”的解数。
而纵观这些热播的电视剧,有哪一部不是来自小说的改编呢?从早期的《蜗居》《潜伏》《亮剑》,到近几年来的《步步惊心》《甄嬛传》等等,其中近半的电视剧原著都是出自网络小说家之手。倒是这些电视剧大卖之后的跟风作品,通常是由编剧们操刀定制。
“网络小说的创意水平绝大多数是垃圾”,其实只是一个伪命题,而在这背后所要真正表达的,恐怕还是在竞争压力与创意危机下,发出的“谁动了编剧的奶酪”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