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分两头,沈秀英的小儿子在被送往孤儿院后,又被送至上海儿童福利院,福利院给他取名“屈瓦”。上世纪50至70年代,上海市政府多次组织将福利院的弃儿交由河南、内蒙古等北方省市条件较好的家庭抚养。其中崇明籍弃儿占很大比例,屈瓦也被河南开封的养父养母领养,取名李国正。
弃儿加入寻亲团队
养父养母对李国正视如己出,呵护有加,但小伙伴们却常常说他是“捡来的孩子”,每当这时,李国正总是气恼地要去揍对方。长大成人,李国正事业有成,结婚生子,家庭和睦幸福。20年前,他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了一群和他有着相同身世的弃儿回上海寻亲的新闻,思念的阀门再次被打开,“我的亲生父母究竟在哪里呢?”随后,他也成了寻亲团队中的一员,多次来上海寻找线索。今年1月2日,李国正和10多位寻亲者再度来到崇明,他们带来了近2万份寻亲挂历,挂历上印有寻亲者的照片和信息。这一次,他们听从好心人的建议,将寻亲挂历分发到乡镇各村的老年活动室和杂货店里,这是他们父辈们常常光顾的地方。3天后,带着失落和不舍,寻亲团队离开了崇明。
上海亲人凭照片认亲
就在李国正回到河南家中后几天,他突然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对方小心翼翼地问他:“请问是李先生吗?我们是崇明的,我婆婆以前遗弃过一个小孩,和你很像。”电话那头是沈秀英的大儿媳黄素平。原来,村里的沈老伯在杂货店看到寻亲挂历后,惊讶地发现照片上的李国正和沈秀英丈夫年轻时一模一样(并不知道他家遗弃过孩子)。沈老伯将挂历带回来给沈秀英看,沈秀英紧紧盯着挂历看了半天,嘴里不住地说:“是他,他就是我儿子。”
黄素平将丈夫杨安生30多岁时的照片发了过去,李国正怕自己先入为主,就找朋友帮忙看看。朋友不知其中原委,看过照片后对李国正说道:“你给我看你以前的照片干嘛?”听到这话,李国正更加激动,他又问黄素平:“我的第二根脚趾长得和一般人不一样,不知道大哥是不是这样?”黄素平让丈夫脱了鞋看,果真比一般人的短了许多。看过哥哥脚趾的照片,李国正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多少次他去澡堂洗澡,都偷偷留意过别人的脚趾,幻想着能从中找到一个和他有相同特征的人,从而找到他身世的线索。“大姐,我过几天就到崇明来,我要见你们。”
迟到47年的团圆饭
14日上午9时多,在绵绵冬雨中,朝思暮想的亲人终于相见。李国正从车里走下来一刹那,亲人们全都迎了上去。沈秀英激动地抓住儿子的手,老泪纵横,李国正原本准备了一堆话想对母亲说,可此时却哽咽着一句也说不出来。
中午,一家人吃上迟到了47年的团圆饭。此时,尽管DNA检测尚未进行,但李国正却坚定地说:“她就是我母亲,现在我敢肯定。如果DNA检测不对,那我怀疑是仪器出错了。7天后,黄素平拿到了DNA检测结果:沈秀英正是李国正的亲生母亲。
通讯员 丁沈凯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