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了一篇报道,说吉利正在计划出售全球第二大独立自动变速箱制造商“澳大利亚DSI公司”的股份。当初收购这家变速箱工厂也就是5年前的事,这咋说卖就要卖了呢?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吉利的沃尔沃已经长大了,可以养老了。作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沃尔沃虽然在很多技术上都显得不是很突出,但是,现有的技术对吉利汽车而言已经足够,甚至是已经有些高端。随着沃尔沃车型的不断国产,核心技术必然会被李书福带到中国来,不然买来沃尔沃图个啥呢?总让它呆在寒冷的北欧,冬眠了咋整。现在的吉利汽车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沃尔沃的技术,那变速箱就是小菜一碟了。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再养着一个远在澳大利亚的变速箱公司也实在是没有必要,还不如和沃尔沃好好地在中国筹划一下未来的日子。所以说,吉利现在说卖了刚买了5年的变速箱公司,没别的,就是有资本,任性。 小党
沪牌拍卖改革,请快些
日前在市人代会现场,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一语惊人:若公共交通充分发展,将来不排除取消拍牌。他还说,像上海这种特大城市最终都是要收取城市拥堵费的。
是的,上海的交通状况日趋严峻,控制机动车数量刻不容缓,但现有政策在“控量”上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因此沪牌拍卖改革已经“没有等待的必要”。
由于警示价的存在,上海车牌拍卖制度在本质上已经沦为“伪拍卖”,并催生了很多怪现象:其中,既有买了车一年没拍上牌的,也有出重金请黄牛代拍却依然难以如愿的。
畸形的警示价政策所累积下来的压抑,很可能是惊人的。此政策如若取消,极有可能造成车牌价格的井喷。
沪牌,这张“黄金铁皮”引发的系列怪象,说到底都是当初行政手段管制并由更多公共政策叠加的后遗症。
让我们期待它的改革快些来吧! 罗裕
扩产的脚步何时停
上周,我去参加了上海通用武汉乘用车基地的投产仪式,这个基地一期二期规划总产能达到了48万辆。无独有偶,北京现代也将在明后两年连续在两个北京以外的工厂投产。当然,我们也知道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销量大户都在花大力气扩大自己的产能。可是,我就纳闷了,这啥时候是个头呢?
这几年,我们国家汽车市场销量虽然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增长速度已经明显降了下来。在这些销售大户纷纷扩大产能的同时,很多汽车品牌却达到了产销不平等的状况,出现了大幅度的库存增长,尤其是自主品牌产大于销的状况更为突出。我认为,当下各个品牌最应该做的不是扩大产能,而是优化自己那些已经过时的生产技术,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工艺上。不断地扩大产能,也许是在给自己挖一个无形的大坑,稍不慎,就会出不来。 小党
“迪粉”撑不起60万高价
比亚迪首款插电式混动SUV“唐”上市,最高价格居然达到60万元,撇开红旗的国宾车不谈,这大概是自主品牌汽车定出的最高价格了,价格定位也接近于外资豪华汽车品牌的水平。比亚迪还给“唐”的预售冠以“比亚迪世界级技术解析会暨首届迪粉大会”的名号。像小米手机一样,比亚迪居然也动起了粉丝经济的脑筋。“迪粉”们能撑起60万的高价吗?也许有人信,反正我不信。
去年比亚迪新能源车的热销,并不能抵消传统汽车领域的溃败,50万辆的销售目标并未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打出60万元的“高端”旗帜,只能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小米的“米粉”经济,除了价格贴地气的产品,还着眼于由此构建的互联网生态圈。而汽车产品与手机产品不同,目前尚不存在这种生态经济圈。“迪粉”的忠诚固然重要,但我觉得比亚迪更多的精力应该花在怎么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身上。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