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渐渐临近,有多少人将踏上回家之路。家是我们诞生和成长的地方,有我们的欢笑和泪水,有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儿时记忆,是我们开始人生旅程的最初驿站。家里有倚闾相望的白发父母,抑或未成年的留守儿童。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官多大,也不管你能挣多少钱,家始终是我们放不下的情感归宿和牵挂。
小时候,我们和父母共同拥有一个家;长大后,自己也会组成家庭。海政文工团男高音歌唱家吕继宏在电视台做节目,谈起自己的父母,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今天取得的成就时不无动情地说,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撑起一片天,把儿女们聚拢来,父母在家就在。主持人反问道,不对呀,我们不是还有兄弟姐妹吗?怎么能说父母不在家就没了呢?歌唱家回答,不一样的,父母在,我们很清楚回家的方向,要到什么地方去;一旦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只能商量着今年是到你的家,还是到我的家。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占据着重要分量。所谓“齐家”,也就是尽力地使所有的家庭成员能齐心协力,整齐划一,团结和睦。在儒家看来,这是达成治国、平天下政治理想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家的概念不仅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和居住的处所,还包括加强个人的品行修养,担任好不同的家庭成员的角色;妥善处理家庭和家族内部的各种人伦关系,以及个人和家庭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子女,培养良好的家风和门风等一系列深刻的内容。当国家有难和民族危机来临时,则不惜弃小家而顾大家,直至舍生取义。在这方面,留下过许多家规家训族规族训和祖训,留下过许多有益的治家格言和值得回味的家书,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生动事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古往今来,不少人的最后心愿是想着回家、回到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看看。一位早年留学美国随后长期在那里生活的纳西族姑娘,晚年时决定回国定居。两鬓苍苍的她走进国门,听到中国话时,几乎站立不住。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听到久违的乡音,不禁嚎啕大哭,泪流满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今天,传统的社会结构在不断消解,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如何,我们得把“根”留住,在传承基础上充实进新的内容,营造新型的家庭伦理和氛围、形象和文化,构建和守望属于现代文明的精神家园。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