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域名服务器曾由一位德国教授友好代管
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后,为了适应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在中科院原有的计算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即CNIC(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IC成立后,受命完成中国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的设置,使得中国顶级域名.CN开始向国内网民提供域名注册服务,并于1997年经政府主管部门授权,正式建立中国互联网国家顶级域名运行服务机构CNNIC(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说起中国顶级域名.CN,背后也有很多故事。互联网进入中国前,中国顶级域名.CN,一直在德国的卡斯鲁尔大学,由佐恩教授替中国义务管理。因为当时中国没有任何单位,能够去操持我国怎样进入互联网的这些事。北方计算机研究所(隶属于兵器部)有一位王运峰教授,因为早年留学德国,改革开放以后,他领导的团队开始跟德国卡斯鲁尔大学的佐恩教授合作。1990年,在佐恩教授的帮助下,中国顶级域名.CN在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上成功注册,并且域名服务器被放在了德国的卡斯鲁尔大学,由佐恩教授义务替中国管理。
1994年,又是在佐恩教授的配合帮助下,我们把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移回了中国。1997年经政府授权后,由CNNIC向全球正式提供.CN的域名服务。
为建立中国的域名体系,我们当时邀请了很多国内有关专家参加此项目。其中有钱天白,他是王运峰先生的助手,一个年轻的工程师。他被我们邀请来后,以NCFC管委会的名义,进行了很多工作,比如参加互联网国际学术会议、参与设计中国的域名体系、帮助顶级域名服务器移回中国等。钱天白和NCFC以钱华林为首的团队合作得非常愉快,被誉为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的“二钱”。非常可惜的是,钱天白英年早逝,没有看到互联网在中国真正的灿烂辉煌。
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并不是网民熟知的《跨越长城,走向世界》
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除了NCFC团队以外,很多科学家、工程师对互联网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成果不菲。
比如,早在互联网进入中国前几年,国内就已经有人在使用电子邮件。其中被全国网民熟悉并记住的,是1987年王运峰团队发出的以《跨越长城,走向世界》为主题的电子邮件。这被誉为在中国成功发送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早在这以前的1986年,我国就已经有人在使用电子邮件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吴为民教授,是一位从美国回来的科学家,他所率领的团队在1986年就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沟通了电子邮件。当时他们需要跟CERN交换大量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都用打长途电话的方式进行交换,费用太贵了,所以他们在网络传输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从1986年成功运用电子邮件之后,他们就开始使用计算机网络来沟通、共享文件。高能物理所发给CERN的邮件可能因为没有任何人文色彩,被网民忽略,网民只记住了一封《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
虽然大家都一致认可中国第一个实现全球互联网全功能连接的是由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组成的三角网NCFC,但是除了NCFC团队以外,当时确实还有很多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研究、教育机构和企业都为互联网在中国的早期发展做了很多铺垫性的工作。
NCFC建成后,各高校和中国科学院都分别把自己建设的北京的网络向全国范围扩展。1995年5月,中国电信开始筹建全国公用的计算机互联网、骨干网Chinanet,并在1996年正式开通服务。到这时为止,互联网才可以说基本上开始了在中国的安家落户。
互联网能进入中国,除了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努力外,国际互联网大家庭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也不应被忽略。1994年以前,国际网络界学者、专家以及科技界人士在许多国际会议上,都公开发表意见,支持接纳中国加入互联网。美国国家科学院副院长甚至为了支持中国的加入,亲自向美国政府施加影响,这些都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20年,是在中国迅猛发展的20年。我们通过对互联网领域一些里程碑事件的回顾,来追溯一下整个过程。
年纪稍大点的人,尤其是通信界的人,可能对一个名字印象深刻,那就是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瀛海威公司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互联网接入商,1997年就开通了全国八个城市的广域网。1996年深秋的一天,在北京中关村白石桥白颐路口,立起了一个很大的广告牌,上面写道:“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看到这个广告牌,很多人产生了好奇:向北1500米到底是什么?原来,向北走1500米,就到了魏公村,那里有瀛海威的一个网络科教馆。在科教馆门前的台阶上,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坐在那里等开门。里面到底什么东西这么有吸引力?那就是可以用来国际联网的计算机。那个时候,家庭的计算机还很少,能用来国际联网的就更少了。年轻人之所以这么热情执着,就是为了利用瀛海威免费提供的上网服务。这是一个信号。瀛海威是中国第一家网络服务提供商,是互联网界的—个先驱。作为—个公司,瀛海威可能并不算成功,但作为互联网在中国最早、最热情的支持者,它和当时的CEO张树新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接下来,1997年6月3日,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委托中国科学院组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该中心正式获得授权,运行管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并提供互联网域名、地址等基础资源分配有关的服务。当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1997年10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现在看来这是非常小的一组数字,但不到三年之后,即2000年1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50万台,上网用户数约890万。两年多时间,翻了十多倍之多。这是互联网最初进入中国的情况。
接下来是互联网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生命力初显的阶段。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并遭殴打致死。该事件首先被地方报纸媒体曝光后,我国各大网络媒体积极介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互联网发挥了强大的媒体舆论监督作用。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与地位逐步提升。这说明,互联网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开始变得“有用”。当一个东西“有用”之后,它便开始在这片热土上扎根,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2004年2月3日至18日,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先后公布了2003年度业绩报告,分别实现了1.14亿美元、89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的全年度营业收入,以及3100万美元、3900万美元和2600万美元的全年度净利润,首次迎来了全年度盈利。这个时候,互联网的生命力表现为开始能赚钱。这种能赚钱的生命力就像野草一样,往往比栽培的植物长得更茂盛。也是在同一年,中国的网络公司掀起上市热潮。先是2004年3月4日,手机服务供应商掌上灵通在美国纳斯达克首次公开上市,成为首家完成IPO(首次公开募股)的中国专业SP(服务提供商)。此后,TOM互联网集团、盛大网络、腾讯公司、空中网、前程无忧网、金融界、e龙、华友世纪和第九城市等网络公司在海外纷纷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