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境外低成本资本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经历三个阶段、“三个版本”的金融改革。2013年9月起是“金改1.0版”时代。
2014年5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花了一年时间建立的自由贸易账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强大的事中事后管理体系得以建立,简政放权和风险管理有机结合。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可以接入自由贸易账户,实现与境外金融市场的融通。从此,自贸区进入“金改2.0版”时代。
目前,共有13家中外资银行接入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开立自由贸易账户一万多个;区内企业人民币境外借款累计发生120笔、金额197亿元,利率仅为4.2%,显著低于境内融资利率,大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局长张新介绍,去年9月18日,李克强总理视察自贸区时,非常关心实体经济发展,强调要进一步放宽境外融资,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支持跨境融资,让更多企业与全球低成本资金牵手”。
昨天,张新宣布,自贸区“金改3.0版”正式起步,其标志是自贸区金融改革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推进,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难啃的硬骨头的改革政策要全面落地实施,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要素要全面到位。
企业融资规模扩大一倍
《实施细则》实施扩大了境外融资的规模和渠道,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可以自主从境外融入资金。张新介绍,《实施细则》上调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杠杆率。企业的融资规模从原来资本的一倍扩大到二倍。银行原来不能从境外融入人民币资金,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可以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等,也能从境外融入资金。
自贸区“金改3.0版”取消了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扩大了经济主体的自主权。借债主体可按照自身资本规模的大小、在核定的规模内,综合考虑期限、币种、融资类别等因素,自主决策以何种方式开展境外融资,融资多长期限,融什么币种的资金等,将这些本应属于企业自主决定的权利归还给企业。人民银行将根据系统采集到的区内主体境外融资实际情况,进行事中事后的监测管理,从宏观上把控境外融资的整体风险。
人民银行可根据试验区跨境及跨区资金流动、区内及境内信贷供求情况,对境外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宏观审慎政策参数等进行调整,必要时还可采取总体规模调控等应急管制措施。人民银行根据系统采集的数据以及试验区经济金融运行和跨境跨区资金流动情况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可根据风险防控需要对风险预警指标和宏观调控政策工具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境外融资政策落地首日,中国银行成功叙做自贸区内首批分账核算境外融资业务,包括通过分账核算单元为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办理区内首笔分账核算单位境外融资业务,为中海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办理区内首笔工商企业境外融资业务,以及为太平石化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办理区内首笔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融资业务。此次中国银行分账核算单元以及上述两家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向境外融入资金,将分别用于补充自身分账核算体系内的流动性和企业的日常经营及采购等。工行上海市分行在政策出台的第二天,与新加坡分行高效联动,由工行新加坡分行向中海油轮运输有限公司成功外汇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美元,资金在发放当天进入中海邮轮运输有限公司开立在工行外滩支行自由贸易账户内,完成首单自贸区内企业的外币境外融资业务。 本报记者 钟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