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几年乘坐动车时,每次坐车,都会收到列车员免费送来的一瓶水。后来坐高铁、动车,却变成了需要乘客自己留心领取。原来,此水叫“西藏5100冰川矿泉水”,名字很“民族”,但生产商是一个外资控股企业。这家企业,在普通市场知名度不高,因为它“主攻”铁路系统。近几年乘客鲜见这种水,是因为许多车站发放不规范。这是其一。
其二,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自2008年以来,铁路部门已经花费15.92亿元采购这家公司的矿泉水。这使得该公司6年来,净利暴涨40倍,毛利率一度超过70%。但奇怪的是,暴利背后,这一笔好买卖,究竟是否经过招投标却不得而知。记者还发现,该水卖给铁路公司这一“大主顾”的批发价,竟高于市场零售价。这就让人更加搞不懂,“铁老大”这瓶里装的究竟是什么水?
一瓶水,看似小事。但按照高铁年8亿人次的旅客发送量预算,涉及的钱、关乎的人,都不是小数目。因为车站懒于尽责,使得这些水不能物尽其用,这不仅有违初衷,也易生浪费。更重要的,这瓶水来路不清不楚,价格糊里糊涂,这就关乎国企的经营管理规范。
按规定,铁路系统采购产品和服务需招投标。但此水究竟有无经过招投标,铁路部门一言不发,一度还以“不属于政府信息”拒绝公开。此种姿态,不顺人情,难合法理。加之,此水的采购价又与市场价倒挂,这就更令人生疑:这家水生产商,究竟是怎样一个神通的公司?与铁路部门是怎样的关系?铁路部门如何选定了这家企业作为供应商?中国的铁路,不管是原来的铁道部,还是现在的铁路公司,都涉及国资。因此,这些问号,需要解开。
此类事情在铁路系统不是首次。此前媒体曾曝出高铁建设中的天价洗手池和面巾盒问题。高铁投入了国家的巨额资金,又向银行贷下了巨款。铁道部之所以化身铁路公司,正是为了更加科学地、精打细算地经营。前不久,京沪高铁开始盈利,这是个好消息。但如果以上述采购矿泉水和天价洗手池的作派经营,高铁的盈利恐怕难能持久。
一瓶水背后,国企运营的科学公开透明,防范利益勾兑,才是真正要紧的事。最近,舆论热议央企专项巡视反馈,央企经营管理的普遍性问题和腐败现象,受到严厉拷问。这说明,对国企乃至一些公共服务部门的监督还要强化,制度更须规范。像铁路部门的这个免费水采购,须经招标,按时公开,这是基本规范。这样的原则,都没能遵循,公众如何期望他们在更为复杂和隐秘的领域,遵循国家利益,实现公众福祉?
反腐之风正向央企席卷而来。今年第一轮专项巡视全送了央企。那些企图在公共资源的运营和分配中搞暗箱操作的人,得小心了!(相关报道见A13版·中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