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娃,俄罗斯的民间工艺品, 乃木制的人形玩偶,彩漆绘成。外形似桶,上下有盖,打开桶盖,还有个小号的彩娃站立其中;二娃“腹”中还套着个三娃……如此套中套,子孙 “繁衍”可至九代。末代子孙虽小如米粒,却仍五官齐全,形象栩栩,一如它的“老祖宗”。套娃有趣,难怪游客人见人爱, 可我更喜欢俄国的真人洋娃娃,他们个个可爱得很。
乌戈里奇是座位于伏尔加河边的小镇。码头道边排满了小店铺,卖有民族风味的服装、头巾、提包之类的货。铺主边做生意边照看家务、带孩子。中午太阳毒毒的,一个约三岁的小姑娘撑了把花阳伞,乖乖地坐在铺前木制的双人椅上,是在替妈妈看摊位?小女孩很漂亮,金黄的头发,蓝花连衣裙,绿拖鞋,小脚还够不着地呢,游客们纷纷对着孩子拍照,她有点难为情,低着头腼腆地笑。我用俄语轻轻问:“你叫什么名字?”洋娃娃脸红了,没开口。“柳芭”,过来的一位俄国大嫂笑着代答。“好啊,柳芭”我继续搭讪,孩子更羞怯了,她用花伞遮住了小脸。拨开花伞看柳芭:白白的小脸泛着红晕,眼睛忽闪忽闪的,她躲在花伞里正笑呢。小天使的小手紧拽着伞柄中端,这把伞在孩子手里分量可不能算轻。我挤上去想与小柳芭合个影,她笑着用一只小手推开了。是怯生,还是嫌游客没买她家的东西?影像的结果有些尴尬,我活像个“狗仔队”。恶名虽担,不过也情愿,何况小柳芭不会告我侵犯她的“肖像权”。
曼得罗基是拉多加湖边一座乡镇,乡镇似美丽的花园。园里有湖心岛,一艘摆渡的木船泊在岸边。上岛须买票,每人150卢布。收钱的是位中年妇女,开船的却是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渡船的动力靠人工,船头安着个推磨似的装置,那孩子推着木把手360度地缓缓转圈,边转边握着手机低头看。游客觉着“推磨”新鲜,都上去想玩一把。孩子也不拒绝,有人自愿代劳,他乐得专心玩起手机来。手机很新,大概才买不久,这幅痴迷的模样跟我们国内的小孩没区别。少年长得清秀,T恤、短裤、塑料凉鞋,一身短打。与孩子搭话中得知他叫尼基塔,暑假里帮妈妈开渡船,手机大概是为妈妈打工赚的吧。可惜我的会话水平有限,没法深入交流。蓝眼睛的尼基塔实实在在的,他知道勤工俭学,体贴父母。
位于奥涅加湖边的基日岛,至今保存着浓郁的俄罗斯乡村景色。这里的建筑全是木结构制作,教堂、农舍、蒸桑拿的小板屋,还有大风车,无不显出北方农村的古老与简朴。工匠坐在大白杨树下专注地削着木片,那是给附近修建教堂用的;乡间小道上,农人赶着装满木头的牛车慢慢往前,鸭子们在池塘里欢快地戏水……路边有座小庄园,四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草地上玩耍。见外国游人漫步道边,孩子们纷纷上前招呼:“哈罗”,“好啊尤”,开的都是英语!我原本有点“三脚猫”的俄语,来俄国找小孩练练口语,最好不过。英语我可不会,这下岂不成了鸡同鸭对话?亏得后面跟来有懂英语的旅友,没想他们与孩子才搭了几句,小人儿竟笑着四散了——原来他们听不懂的,肚里也只有“哈罗”级水平!草坪上墩着一张结实的木长凳,说是长凳,其实是由大树一劈两爿做成,上面散放着那几个小机灵鬼的玩具,都是些带遥控装置的军事类“武器”。在俄国,会英语的人本不多,但如今的下一代已经开始“哈罗”起来,我们的孩子不也从幼儿园就学英语?他们将来都会走向世界的。
可爱、好学、活泼的俄罗斯洋娃娃们,如同“套娃”出列成阵,阵容光彩夺目,不可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