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写意
舞剧开篇,水墨般的写意场景营造出幸福、祥和的农耕田园生活画卷,远古村民竞逐于山野,与朱鹮同舞。“吉祥之鸟”列队行来,颔首抬足,款款舞姿灵动典雅,别有风韵。舞剧对朱鹮与人类的和睦相处进行了唯美描写,妩媚婀娜、神态优美的朱鹮之舞,婉约、美好的人鹮恋,压抑、悲戚的“朱鹮之死”,人类反思后的朱鹮复苏……一幅幅唯美恬静的画面,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令人心折。王佳俊与朱洁静的双人舞,在若即若离中,展示着细腻流畅的娴熟技巧。一片似为信物的羽毛,被寄予了浪漫的约定,袅袅飘在空中,与朱鹮的柔婉群舞相映成趣。小朱鹮之死、鹮仙之死,让现场不少观众怆然涕下。
《朱鹮》下篇的舞台黑白相间,影影绰绰中,神情严肃的人群跳起了现代舞。在工厂林立的地球上,朱鹮失去了踪迹,只能留在人们的梦里。孩子们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根据想象模仿朱鹮的美丽姿态,那位与鸟相爱的年轻人,也在无助的寻找和思念中渐渐须发花白。直到7只朱鹮降临舞台,踏着音乐节奏向观众翩翩而来……
引发共鸣
舞剧《朱鹮》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文广影视集团联合出品,是上海歌舞团四年磨一剑的力作。主创团队在3年里召开了20余次创作研讨会,并赴陕西洋县和日本佐渡朱鹮自然保护区采风。其普世的环保理念和纯美的舞台效果,自彩排首演以来,吸引了媒体和观众广泛的关注,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昨日的中雨并未浇灭申城观众对舞剧的热情,不少人早早地来到大剧院等候演出开始,剧院门口难得地排起了长队。据上海歌舞团方面透露,此次上海首演,桑梓父老倾力支持。距离演出开始一个半月之久,两场演出票已全部售罄,不少舞迷选择了《朱鹮》五月初在上海的第二轮演出。截至目前,此轮演出票已然预售出票20余万,成绩斐然。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价值,这也是《朱鹮》具有普世性的原因。”执笔《朱鹮》剧本的戏曲编剧罗怀臻表示,“我们把朱鹮的命运放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以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来展现朱鹮坎坷的命运,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一台舞剧可以没有台词、没有唱腔,却可以表达思想、传达立场、引起共鸣。”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