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闻,听到;后面省略了宾语,据文义指正确的道理或可以做的事情。斯,连词,则、就。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其小孔子四十二岁,有误,经考证小三十二岁为妥;他思想活跃,熟悉礼仪,长于应对,有外交才能。求,冉有名求。由,子路名仲由。敢,自言冒昧的谦词;敢问即(我)冒昧地问。进之、退之,进、退皆使动动词,义为“使之进”“使之退”。退,迟缓,畏缩。兼人,一人兼他人之所为,既形容敢作敢为,又形容鲁莽冒进。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子路问:“听到(正确的道理或可以做的事情)就马上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不商量且未获同意)听了就做呢?”
冉有问:“听到(正确的道理或可以做的事情)就马上去做吗?”孔子说:“听了就马上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马上去做吗’,您说‘有父亲兄长在(不能马上就做)’。冉求问‘听到就马上去做吗’,您说‘听了就马上去做’。我对此感到迷惑,冒昧地问您(为什么有两种相反的回答)。”孔子说:“冉求性格迟缓,办事退缩,所以促使他大胆前进。仲由敢作敢为,又鲁莽冒进,所以教育他遇事退让一些。”
十分明显,此章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孔子如何因材施教。每个人的资质、性格、识见、能力等均有差异,作为以塑造健全人品、人格为核心目的的孔门教育,必然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扬其长,补其短。孔子施教,从不泛泛而谈,而是有的放矢,一语中的,使善学、善思的受教者获益无穷。而成年人禀性改变极难,故需一而再、再而三的启发教育。孔子对子路即是如此,《论语》多有记载。
退而进之,进而退之,其背后是孔子的辩证思想。这种思想的最高表现就是中庸之道。公西华迷惑不解,根本原因在于他头脑里缺少辩证法,不懂得中庸之道。有论者看不到孔子的辩证思想,认不清中庸之道的本质和意义,因而从哲学角度贬低乃至否定孔子。诚然,孔子的辩证思想不如老子那般透彻,但其独特内涵和独特价值,却不可抹杀。两千余年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可以充分证明孔子中庸之道之普适。当然,同时应该看到其不足,扬弃其弊端。这是一个重大话题,拙文曾经有所阐述,这里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