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过年离不开吃,特别是大年三十这顿,特别讲究。
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都人并不富裕,吃肉凭票,吃饭限量,年夜饭就成了一家人一年中最奢侈的饭局。在那些年的我家里,年菜离不开甜烧白、咸烧白、香肠、腊肉。
甜烧白即为两片肥猪肉中间夹一层红豆泥,七八片夹心肉覆盖于甜糯米之上,吃时用旺火蒸熟。咸烧白,即为带皮肥猪肉片覆盖于咸芽菜之上。在那个年代,肥腻的甜烧白、咸烧白是不少成都人的最爱,我外婆、母亲、姨妈尤喜食之。不过,印象最深刻的当数腌肉。我家的香肠分为广式、川味两种,味道甜咸和麻辣,老少皆宜。年菜既有切成薄片的酱腊肉,又有蒜薹回锅肉——将少许酱腊肉与蒜薹爆炒,即为一道时鲜的菜肴,非常可口。年夜饭吃剩的香肠腊肉,夹进白面锅盔里,用炭火烤脆,是无上的美味。
随着国力增强,百姓生活改善,我家的年夜饭逐渐丰富起来。大鱼大肉,丰盛之至。这个阶段的年夜饭,有白果炖鸡、豆瓣脆皮鱼、板栗红烧肉、红烧什锦、魔芋烧鸭等10多样。似乎也不在乎荤素搭配,只是一股脑地将最美味的荤菜呈现出来,显示年夜饭的丰盛。好不容易盼到这一天,胃口却不行了,只觉得红烧什锦最香。做这道菜最耗时。头天需将肉丸子、酥肉炸好,煮一锅鸡汤备用,将干鱿鱼发好,心舌肚煮好片成片,然后将这些食材一起投入鸡汤,加盐煮熟。另还需加入莴笋条、玉兰片、红萝卜条,最好再加些鸡翅膀、鸡爪之类下脚料。红烧什锦的汤汁最鲜美醇厚,用以泡饭,美味香浓。
后来,我们三兄妹都已工作,我家也迈入小康,这时的年菜更上档次。经过母亲多年培养,二哥取代妈妈,成了家里的主厨。二哥做菜手艺更胜一筹。随便什么食材,只要经他一手炮制,色香味俱全。蒜蓉扇贝、金钩冬笋、香辣蟹是他绝活儿之翘楚。提前一个月,二哥就在纸上设计年夜饭菜谱,海味山珍变成主打年菜。二哥的年菜,讲究荤素搭配,五味调和,每道菜分量不多,却花样翻新,极大满足了我们这些饕餮之人。有一年年夜饭,二哥做的牛肝菌烧肉,咸甜适宜,独占魁首,吃得挑剔的亲家赞不绝口,临走还将此菜的汤汤水水都打包带回家。
现今,上馆子吃年夜饭悄然成风。但我家还是讲究:在灯火通明的客厅,众人围桌一坐,吃吃美味家常菜,共叙暖暖亲友情。这样的年菜,经济实惠,滋味最浓。
十日谈
我家的年菜
明起刊登一组“经典童书背后”。责任编辑:殷健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