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环境艺术在中国,这几年可谓是突飞猛进,已经不是当初的可有可无、附着点缀了,现已与规划设计同步,在投资建设中的占比也与国际同步了。
近几年,我参加国内城市地铁的规划设计咨询,发现决策者们都把“看上去很美”作为地铁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要求专家们坦言直说,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宁波、杭州、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乘坐地铁,无不眼前一亮,感到美不胜收,大为欢欣,心生“时间允许,再坐一回”之念。
因为新造的地铁都重视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于是,市民也好游客也罢,稍稍放慢脚步,就可在地铁里读到这座城市的历史、风土人情,比如西安永宁门站的《迎宾图》:那是一面长14米、高2.65米金碧辉煌的天然花岗岩材质、高浮雕塑造技术与金属锻造的质感结合的大型壁雕。驻足,抬头,环视,就会发现大明宫、唐代侍女在喜迎外国使者,以“喜”迎宾客为主题,在花团簇锦、彩灯高挑的情境下,盛唐气象跃到眼前。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现在的地铁环境营造,各地都是请艺术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上海请的是上大美院、杭州请的是中国美院团队、武汉请的是武汉美院、南京请的是南京艺术学院;宁波还让当地高校与清华合作,既提升艺术品位又提升当地艺术创作的水准,可谓一举两得。
艺术专业人士的艺术能量从策划开始,一直浸透到每一个艺术细节。南京地铁3号线,专家们不仅向国际艺术家们发出邀请,而且还定下“之前没画过《红楼梦》的不考虑;不知道南京为红楼梦故事发生地者不考虑”,问为什么?专家以《元春省亲》为例,说:“元春省亲时穿的衣服应该是什么颜色,作为皇帝的女眷,她在什么场合才能露面,都有讲究,不能马虎。这幅画的作者是中国红学会的会员。”
因为请专家做专业的事情,中国地铁环境艺术上台阶的速度肯定会大大加快,无论是讲述城市历史、乡土风情,还是展现国际范儿,都不会再跑调。因此,我要为这种好做法点个赞!当然,如能进一步吸纳民间智慧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