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精英
股票研究与实战
北大毕业、留美归来,张剑海的简历不同凡响。2007年回国后,他在北京的一家基金公司找到了工作。最初担任债券交易员,后因调职做起了股票交易员。他的梦想是:一定要成为一名基金经理。
找到工作后,张剑海回了一次上海,将好消息告诉母亲。他的父母早年离异,张剑海一直跟着父亲生活。母亲又嫁了人,这让张多了一对哥哥姐姐。在饭桌上,张剑海将自己的志向告诉了母亲。席间,他也流露出了遗憾——身为证券工作者,他不能自行参与股票交易,而不能参与实战演练就很难看出成果。
饭后,继父找到了他,给出一个建议:“把你想要买的股票告诉我,我来买。”继父保证,就算输了钱也没关系。经过思量,他开始把研究后觉得有成长潜力的股票告诉继父。
2009年,张剑海的工作逐渐繁忙了起来,可研究股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继父又照例发来短信询问。一条代码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那不是他的研究成果,但他清楚地知道,这条代码所指代的股票有着很大的上涨几率,因为它出现在他白天工作的操作指令里。于是他在短信最后补上了这条代码。
之后,张剑海便会时不时地给继父写些留存在脑海的代码。这些都是“好的股票,都是公司研究过的、专业的基金经理认可的。”
朋友之谊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股迷相聚,闲聊中总是三句不离股票。张剑海每年回上海看望母亲,在饭桌上不会对工作侃侃而谈。但继父孟某是个资深的股迷,尤其是在姐姐带了朋友小朱来吃饭的时候,话匣子就会打开。据介绍,小朱是开公司的,手头有些流动资金,对投资炒股也很感兴趣。
2010年3月,张和女友孙某领证结婚。喜事很快被小朱知道了,当时她正在西安工作,向张剑海要了银行账号后,迅速给他打了15万元的份子钱,并说欢迎张带妻子来西安玩。4月,她又打了一笔钱给张,说是赞助他和妻子出国玩玩。
很快他就真的带着妻子去了西安。小朱热情地派了公司的专车全程接送,和张聊起家常,自然也提起了股友孟某。“你继父最近股票炒得真好,我问他怎么买的,他说都是你给推荐的。”小朱看着张剑海,继续问道,“下次你给继父推荐的时候,能不能也顺便告诉我一声?”
张剑海想了想,觉得小朱热情好客,是个不错的人。当即答应她,有空会推荐些股票给她。
私人顾问
从问询到代理
从2010年开始,张剑海在给继父不定期股票推荐时,也顺便发送一些信息给小朱。工作繁忙的他,越来越多地利用工作期间操作过的指令。此外,出于工作需要,他时常在当天交易结束后,通过公司的交易系统查看总体交易情况,撰写简报。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其它的交易信息。如果说2009年他在推荐股票时,有百分之二十是掺入了公司信息,那么第二年,他将这个比例上调至了百分之四十。
当然,小朱确实热情阔绰——每隔几个月就会向他卡里打上15万元。小朱心里将他当做自己理财的高级顾问了。2012年初,小朱搬迁去了香港。临走前,她告诉张剑海,自己要照顾女儿,没有很多时间精力花在理财上,资金放在那里也是浪费。尤其是在他向她推荐了股票之后,她觉得盈利状况不错,就将公司法人的账户和家人的账户一起投入了交易,一个人手上操作着好几个账号,实在来不及应付。于是,她将母亲的账户交给了张剑海,说是委托代为理财。张竟然也同意了。
这样一个股票账户在张剑海手里,也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根据行业规定,证券从业人员不能直接参与股票交易。那么由他来操作别人的账户,算不算是一个“擦边球”呢?经过再三思考,他把账户给了妻子孙某。但孙不懂股票,又经常出差在外,因此他不得不通过短信、电话向她发出交易指令,哪支股票、何时买入、何时卖出。当孙工作繁忙,兼顾不暇的时候,他又不得不亲自补位。
如此兜兜转转到了10月,张突然向公司提交了辞职报告。同年12月,他进入了另一家投资公司。
上海前夜
证监会来谈话了
张剑海的辞职报告已经酝酿很久了。刚进公司没多久,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个专业的基金经理。然而,同期进公司的同事们升迁的升迁,跳槽的跳槽,只剩下他始终在股票交易员的位置上没有丝毫进展。
“专业上要求上进,工作中满怀激情”,这是张剑海对自己的评价。然而,他的上进心没有获得公司的回应。当他提出想要调换部门的时候,被领导驳回了,理由是部门需要他这样成熟的“红马甲”。工作5年多,尽管年薪已经从最初的20万上升至60万,但他依旧是一个交易员,这对有着“精英教育”背景的张剑海而言,是一种压抑和嘲讽。
2012年,张剑海接到了工作邀请——一位与他交好的基金经理于不久前跳槽后,自行组建了新的投资公司。这位前辈对张的能力表示赞赏,并邀请他到自己公司工作。于是,张在年底辞职去了新公司。张已经在北京打拼了五六年,和妻子都有回到上海父母身边的想法。2013年年初,张委托继父帮忙在上海买房子,并打了一笔钱给他,说是一旦有合适的就把定金付了。不巧的是,找房子的事情前前后后碰了几次壁,最终还是没能买成。
张最终回到了上海,但却是在2014年证监会派人找他谈话之后。年前,公司外派出国,张剑海拿着护照正准备办理出关,却被海关人员告知,他已被限制出境。2月,他辞去了工作回家待业。3月,他接到了证监会的谈话通知。除此之外,名单上还出现了一批和他密切相关的人名,其中就包括了他的继父孟某、朋友朱某等,甚至还有继父的邻居。
和证监会的官员谈话中,张剑海已经知道,是透露原公司的股票交易惹下了麻烦,根据证监会的数据监视发现,在过去的几年中,有着一批为数不少的账户与该公司的交易呈趋同态势,“老鼠仓”已经露出端倪了。其中,与张剑海密切相关的交易账户就有10多个。
公诉
坐实“老鼠仓”
2014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受理上海市证监局移送的报案,对张剑海进行立案侦查。
公安机关发现,2009年2月28日至2012年12月13日,嫌疑人张剑海利用职务便利获取公司基金交易股票等未公开信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通信等方式明示其继父孟某、其友朱某等人,使用各自持有的共10个证券账户,趋同于他执行交易指令的公司下属基金相关股票进行交易,涉及葛洲坝、珠海中富、重庆路桥等近300只股票,累计买入交易金额达8亿余元,其行为已涉嫌触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
张剑海说原公司曾做过法律培训,但觉得“证券工作人员”和自己还有一段距离。他也依稀记得,在入职的劳动合同上,也提到了公司信息保密一类的义务。“当时我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引起重视。”
因此,在之后利用公司信息进行股票推荐的过程中,他认为自己没有亲自参与股票交易,不能算是“老鼠仓”。这才有了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股票推荐”。在看守所里度过了4个多月后,经过执法人员的教育,他终于写下了认罪悔过书。
检察官表示,这是本市第一例交易员涉及“老鼠仓”的案件。在以往的案件中,以基金经理为主角低价买入股票后,利用公司资金抬高股价谋利的案例较多,而交易员泄露公司信息的案件非常少,但危害很大。(文中涉案人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郭剑烽 通讯员 曹小航 王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