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保险专家预测,未来十年,中国保险市场每年平均会有14%的增长。寻常百姓家将拥有更多保障。
保险公司年报挺喜人
中国人寿3月24日发布的年报称,2014年每股收益1.14元,同比增长30.1%,一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9.2%。公司的市场份额约为26.1%,继续占据寿险市场主导地位。
中国平安年报则显示,每股收益4.93元,增长同样超过30%。尤其是平安的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37亿,旗下的陆金所、万里通、平安付、平安好房、平安好车等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年活跃用户达2700多万。在运用互联网方面一直走在前面的平安,已经从“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
去年也是险资三年来投资收益最好的一年,在保险业务稳中有增两位数的情况下,投资市场的转好为收益的提升添砖加瓦。
不只是做股票的重视保险公司的年报,买了这些公司保险产品的同样关心。买保险就是买未来,在将来你需要的时候,常青树一般长久屹立的保险公司会保证兑现当初的承诺,这份安心的感觉一直伴随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人弃我取品种待开发
不过,和每人拥有数张保单的发达市场比,中国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仍然低,不相称。老百姓觉得,一方面保险公司推荐的“大路货”产品目不暇接,多跟理财沾边,一方面自己真正需要的保障,有时竟找不到比较合适的产品。一句话,想买,却觉得“不贴肉”。竞争压力下,以后这类“薄田”市场,大家都要争着开发了,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会逐渐增多。
比如,老年群体的癌症保险保障问题尤为突出,但国内相关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很缺乏,老年人想买却买不到。因为老年人发病率高,产品价格可能偏高,同时,对参保老年人健康因素的识别难度大,保险核保要求高,复杂的投保手续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变化在悄然发生。太平洋寿险下月起将推广的银发安康A款防癌保险,这是国内首个保证续保到100岁的老年人专属防癌保险。目前市场上可供投保的重疾险基本上只允许60岁以下投保,而它将投保年龄上限提高至75岁,可一直续保到100岁。经过对风险的科学判断并采取合理管控措施,太平洋寿险将一般癌症保障金额承保上限提至20万元,并将最常见的肺癌、胃癌、肝癌保额提高到30万元。
客户权益靠服务保障
还有一个是服务水准提高的问题。在投保人自己不太清楚保单的权益时,保险公司成为了保障客户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脑出血治疗出院后,江先生向太平人寿提交理赔申请。因出院证明上写的“血管瘤”疾病不在重疾险责任范围内,他只申请了2.3万元理赔。但核赔人员在审核相关资料时发现,其最终确诊的疾病其实是“血管瘤型脑膜瘤”,符合重疾赔付标准。工作人员多次到医院调取原始资料,最终确认病情。医院重新出具相关证明后,太平人寿迅速赔付重疾保险金50万元及相应红利,加上申请报销的住院医疗费用2万元及住院津贴3000元。
再如犹豫期内客户的回访服务的升级。犹豫期回访原来通过客服来电话确认。近期,海康人寿率先推出视频回访的APP软件,投保人可通过真人视频对话完成保单回访。从个人信息、保单信息到保险权益,在客服的耐心讲解下,用户依次点击屏幕上的选项,确认保单的详细信息以及是否本人购买。这一连串的问题面对面交流,让客户明确了保险权益,减少纠纷发生。
眼花缭乱的保险渠道大战结果已分明,最后还得靠产品靠服务赢得口碑。 本报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