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创新创业已是2015年的中华热词,急火火开足的闹猛和繁盛劲儿,简直要盖过了三月的樱花四月的油菜花。一些政府官员、媒体人员或是社会观察员们可能还没记清楚究竟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不及细想它的逻辑因果顺序,也已在努力地转换脑筋,积极地摇旗鼓噪了。
历史注定,要让上海再一次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上承担新的国家使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便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能够与少数几个地区一起,引领整个国家转型发展,参与世界级的高水平竞争。创新创业,在这个春天,也就成了这座城市上空回荡着的最强音。
但上海,是否能成为一座创新之城,叫得很响的口号能否落地?没有中关村的资源底气和北京爱好同类啸聚的圈子文化,没有深圳的青春活力,也没有邻居浙江全民办企、善将智慧小火花变成大产业的民间氛围,一座管理强势、讲求秩序和效率、从外表到内心都很时尚雅痞,甚至早被城市文化研究者总结为只能出产高级打工者的城市,要怎样成为、以及要成为怎样的一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城?会不会因为追求万马聚啸、野草参差而失了中国超大城市中最难得一见的井井有条,草根创新未带来全球影响力,却又丢了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粹?
曾去过位于愚园路东海广场的上海创客中心,访问国内最早的知名创客社区上海新车间。新车间原来就是几个朋友单纯想聚在一起做手工、集齐了工具设备的所在,创客中心也是相当拥挤紧凑的地方,不神秘、不高大上,却也不简陋、不草率。上海中心城区里习见的半旧小楼里,空间被重新分割和打通,利用得很是充足,考虑得也很贴心,能容下一两个人安静从容做手工,一二十人的团队自成一格,也有不同单位之间一呼就能群应式的畅快和亲切,“螺蛳壳里做道场”,灵活而妥帖地放下了从“我有一个想法”到创业融资平台的全链条。推门而入,就有酽酽沉沉的咖啡香,可以瞬间卸除初入者的陌生和迟疑,如果不是刻意提醒,你大可以将它单纯地当成一座可以随意坐坐的好玩咖啡馆。
因为领导们的光顾和关注,在骇客之外的世界里,新车间以及创客中心最近骤然扬名,名与利的诱惑与压力也随之铺天盖地而来。但新车间的管理者说,他们并不准备扩张,也不愿意因为能够得到政府资助就忙着出成果、孵化创业,“能在这个充满商业压力的闹市里,打造一个让同伴们只为乐趣、异想天开做东西的乌托邦,不用想能不能创业、有没有商业价值,多好!”
为这句话点赞。忽然懂得,创新创业在上海,总会有些与其他城市不同的路径与氛围,比如要有咖啡香而谢绝大蒜味,比如不光要有时尚的沙龙还得配上精雅的后厕,比如虽然会有“人来疯”却不爱“大拨轰”。上海固有的气质气度、文化传统、生活成本,既会是创新创业的压力,也会是独一无二的财富与动力。
从M50到田子坊、老场坊、创客中心,再到遍布老街旧弄的小店面小工作室,或是城区边缘新起的混合社区,新型空间越来越多,外表仍旧的上海,内里正在进化。有纽约、伦敦、汉堡等先行榜样,有自诞生起自携的现代基因,上海要完成从传统都会向活力创新城市的轻身腾挪,胜算很大。关键是,不论是管理城市的政府还是望子成龙的家长,都得克服急于事功的心态。创造力与创新成果,靠人民币砸不出来,靠填鸭抢跑逼不出来,只有靠有想象力的头脑,靠不急功近利而以创新为乐的人,制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