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硬的图腾
陈保平
  陈保平

  一直到电影结束,我仍然没明白《狼图腾》的主题是什么。

  是赞美狼的野性和生命力么?在茫茫草原上,为什么觉得狼比其它动物更值得崇拜?其实,历史上蒙古族曾以马为图腾,并未听说过把狼当作图腾。如果认为马过于温顺,那老鹰、秃鹫不也同样具有野性和生命力?作者可能因为独特的生活经历,对狼情有独钟,那为什么不能像《狐狸的故事》那样,拍一部纯粹的“狼”的纪录片?有这样好的摄制团队,这样专业的驯狼师,完全可以拍一部上乘的艺术片,你可以取名《草原上的狼》,也可以就叫《狼的故事》,但现在意图以狼为图腾,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所谓图腾,一般是指人的原始信仰,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所向。不管以什么为图腾,人总是主体,你就要解释为什么以它为图腾。在《狼图腾》中,作者似乎是这样解释了人与狼及草原的关系:人以畜牧为生,牧以草原为命,而吞噬草原的祸首是黄羊,狼则以捕食黄羊为生,所以狼在整个生物链上是保护草原的重要一环。现在人夺走了狼的主食黄羊,狼就要报复,伤害人圈养的马、羊、乃至人本身。于是,人为了自保又要消灭狼,甚至斩草除根,从狼崽下手。作者由对狼的同情,继而上升为对狼性的欣赏和敬畏,从个人的角度看似也未尝不可,但把个人情感试图变为一个族群的精神崇拜,难免就会生硬、艰涩。一个环保的主题,突然加进了对狼的审美价值,甚至把它符号化为民族的精神信仰,概念上有点混乱,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既然生物链上黄羊成了狼的主食,避免了狼对羊、马和人的伤害,那人应该感恩黄羊,为什么黄羊不能是图腾?

  有评论认为,作者意图通过赞美狼的智慧、组织性、困境中的搏杀、自尊,唤起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缺乏的野性。且不说这个民族的野性问题是不是真命题,也不说野性的内涵究竟包涵什么,(那些被打掉的老虎或正在被抓的老虎有无野性?)单从几千年来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看,磅礴威严、勇猛刚健、升腾旺盛和龙马精神,从来就是这个民族的崇尚。所以假设这个民族过于羊性,缺乏野性,似乎也不应该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吧。至于狼,从日常用语“狼子野心”、“披着羊皮的狼”,到小学课本中“狼来了”的故事,再到“文革”中“喝狼奶长大的”比喻,狼的野性在我们文化记忆中,几乎没有一点善的成分,要上升为图腾是缺乏人性基础的。

  不管出于什么主观愿望,或是善意,或是功利,意图把一种没有根基的精神,图腾化后灌输给群体和社会,常常事与人违,达不到效果。即使表面上也有人唱唱赞歌,或者确有少数人信以为真,但如果大多数人内心没有这种精神向往,这种图腾只能是寒风中的一具皮囊,永远不可能成为呼风唤雨的一面旗帜。

  (编者附言:本版2月16日曾刊登戴萍的文章,对电影《狼图腾》颇为赞赏。这里刊发另一种见解,以示争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大购网专版
   第A12版:日本为何难谢罪(17)
   第A13版:文化新闻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阅读/连载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生硬的图腾
玉堂春永白玉兰
一只热水瓶
宣 纸
书法
追念父亲
重修父母坟碑纪事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生硬的图腾 2015-04-06 2 2015年04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