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全球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蓄势待发。3月27日,上海交响乐团以一场音乐会,奏响了前奏曲。
音乐会就一部作品:当今波兰著名的电影配乐家兹比格涅夫·普莱斯纳的《希望日记》。普莱斯纳曾以《十诫》《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蓝白红》三部曲的配乐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这次在沪上演的《希望日记》,是普莱斯纳根据二战集中营儿童所作的日记与诗歌而创作的,2013年11月在伦敦巴比肯中心首演,即获好评。因为在2013年的夏季音乐会上,普莱斯纳曾与上交有过成功的合作,便有了这次再度携手。能在上海欣赏到世界性的当代新作,这样的机会殊为难得。
普莱斯纳不仅担任本场音乐会的指挥,还带来了几位极具分量的合作者。首先是主唱丽莎·杰拉德,她不仅是一位极富灵性和特色的歌手,还是位电影原声作曲家,在《惊爆内幕》《拳王阿里》《角斗士》等影片中有过出色表现,获得多项国际性大奖。她还成立了自己厂牌的唱片公司,出版有独立品位的唱片。
音乐会的其他几位合作者:童声马修·普莱斯、大提琴亚当·克罗采克、钢琴康拉德·马斯蒂沃等,都是各自领域的成功者,后二位还是普莱斯纳的同胞、长期的合作者,其中大提琴亚当·克罗采克也是位指挥家。
音乐会分上下两部分。上半场的乐队只用弦乐器。一开始的“祈祷词”,克罗采克独奏大提琴委婉伤感的吟唱,引出悲切沉郁的合唱,遥相呼应,扣人心弦。第二段“自深渊”,纯弦乐的乐队哀婉忧伤,如泣如诉,不绝如缕。进入第三段“挽歌”,乐队依然用低沉悲伤的慢速旋律伴奏女声咏唱,一身披衣、气质高雅的杰拉德,中低声区丰厚宽广,极富磁性,高超的下滑音千转百肠,哀怨悲愁,表情生动,极为投入。据说她原先是唱爵士出道的,对话筒音响的运用堪称一绝。聆听到此,令我联想起普莱斯纳的同胞、当代著名先锋派作曲家戈莱斯基的《第三交响曲“悲歌”》,也是控诉纳粹的暴行、慢速伤感的弦乐、连绵不绝的女声吟唱。波兰曾遭到纳粹最残酷的蹂躏,他们的苦难之深由此可见(听)。
接着在马斯蒂沃的清幽琴声的伴奏下,一位男子用中文朗诵了三首集中营儿童的诗《梦》《黑暗的时刻》《冰凉的贫民窟》,令人心碎,欲哭无泪。这位老外朗诵者不仅发音相当标准,而且充满感情,轻声慢语,韵味独到。童声马修·普莱斯演唱了其中两首诗《梦》和《黑暗的时刻》。接着,杰拉德再次与乐队合作,深情款款演唱“墓志铭”,结束上半场。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述上半场的音乐:叹息。无穷的叹息。
下半场的第二部分共有三段,普莱斯纳定义为“此时此地”——《希望日记》之“希望”,主要在第二部分呈现。乐队在原有的编制上,加上了打击乐器、木管、竖琴等,力度明显增加,色彩更加丰富,气氛随之昂扬。《乌托邦》《净化》《此时此地》,三首全部由杰拉德演唱,普莱斯纳明言,这就是为杰拉德度身定作的。应该说,杰拉德的演唱确实超凡,不过,全场听下来,就音乐创作的层面来说,最感人的还是第一部分的前面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