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外地来,趣问:“同一物种同一字,何以上海人会发两个音?”“哪个字?”“蛙!青蛙、牛蛙的‘蛙’,普通话都发WA音,只有上海人,青蛙的‘蛙’念WO,牛蛙的‘蛙’念WA,这是为什么?”问得很有意思!
我是这样解释的:青蛙自古就有,在上海话里,也就是吴语方言区里,历来就发“WO”音;而牛蛙是“舶来品”,是1962年国内才开始有的,于是就按照普通话的发音念“WA”了。怎么会1962年才有?朋友颇感新奇。
我是这样告知的:1962年6月5日,作为古巴“卡斯特罗总理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国礼——200对400只古巴牛蛙送到中国来了。当时就说牛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这批牛蛙落户中国的第一年,周总理还特地致信卡斯特罗总理,告诉他所赠送的古巴牛蛙“已分别安排在上海、南京、广州养殖。目前这些牛蛙生长和繁殖情况良好,我国水产部门正在推广养殖工作,一定要使这些牛蛙在中国能够繁衍起来。”于是上海人开始认识牛蛙了。当年,全国的推广和应用普通话工作积极开展,自然,“牛蛙”的发音从属普通话,念“WA”音了。
“文革”期间,除了北京与哈瓦那的关系因中苏关系宣告破裂而发生变化以外,国内在极“左”思潮下,以“牛蛙对我国国民经济意义不大”为由,将已经繁殖的牛蛙一批又一批地或放归于公园河塘中,或流放野外,回归自然而不知去向。
上世纪80年代,湖南汉寿县农民在洞庭湖边的小湖里听到了“牛叫的蛙声”,上海水产学院的教授分析“湖南本没有牛蛙,唯一引进的就是从古巴送进来的那一批,虽然‘文革’中被流失,但很可能生存繁衍了下来”。湖南有关方面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洞庭湖边的牛蛙确实就是古巴牛蛙的后代。从此,湖南汉寿的古巴牛蛙的苗种销往国内近20个省市,老一辈领导人和水产科学家的夙愿得以实现。如今,牛蛙早已端上餐桌,成为国人的“舌尖美味”。
有意思的是,1962年初夏,时任上海电台新闻部记者的郭珊大姐为了制作一个见证中古友谊的录音报道,带着我这个初出茅庐的电台播音员兴冲冲地前往水产学院采访古巴牛蛙的养殖情况。在学院的实验水田边,我俩蹲守了一夜,想录下这洪亮、低沉的如牛般的蛙叫声,以满足听众的好奇。出乎意料的是几十只牛蛙竟然没一个叫,事后知道这和天气的温、湿度等有关。无奈,郭珊老师只好从科影厂的纪录片资料中借录过来,勉强不负众望。
如今,有“蛙”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相信这份历史,这份情感是不会因时间的推移,因沧桑的变化而冲淡,而忘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