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几乎一个家庭就有一人可以完成自救互救,公共场所普遍安装了除颤仪。而目前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还不足百分之二,大陆也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的个别公共场所,安装了这种设备。
资料显示,百分之二十五的死亡不是因为绝症或衰老,而是出于意外事故、急病、街头险情。成功的院前急救会让许多街头遇险的生命获救。但是构建我国的急救培训体系、加大医疗急救设备在公共场所的投入,既需要时间,更需要颇为可观的资金投入,不容易做到。
前几年我去伦敦旅游,朋友介绍,伦敦急救中心设置三位一体的急救网络,平时除了救护车、医疗救援直升机外,还打造了一支自行车医疗救护队。这些自行车救护队员平时像巡警一样在街区巡视,一旦接到急救中心的通报,由于自行车轻巧灵便,受堵车的影响较小,队员可以就近、快速赶到现场对患者实施急救。
别小看一辆自行车加上一个急救员的急救能力。自行车急救员装备齐全,自行车前后的箱子分门别类放着心脏除颤器、氧气袋、面罩、血压计外,还有伤口包扎材料、小型氧气瓶、止痛药,甚至还有产妇接生设备等等。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国内的城市在加大急救设备在公共场所的投入之前,不妨借鉴伦敦经验,根据需要设置自行车医疗救护队,并在街区巡视,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及时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