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奇数年的4月下旬,本市的热门话题里通常都有个车展。这些年来,汽车早已从高端消费品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已经或正在考虑的普通消费选择。随之而来的拥堵和停车也已成为城市顽疾。简单地说,大伙儿还没开始享受汽车时代的红利,烦恼就扑面而来,买不买车,开始变得纠结。
作为混迹在媒体边缘的摄影师,我也总会准时去车展围观。之所以说围观,是因为我一直没能混进汽车媒体,外行就是看热闹,可是这些年来,车展越来越走调,一句话总结:兴奋点好像从来都不在车本身。近几届的车展,车模们更是努力地越穿越少。
硬盘里14年前的照片还在,有时候它们确实有一点时光机的作用。第一次拍车展,是2001年,在加入WTO的喜悦与焦虑中, 上海举办了中国入世后的第一个车展。对我而言还存在印象里的,是第一次用数码单反——300W像素的佳能D30,今天几乎所有的手机像素都已远远超过它了。人们提着各家厂商的资料袋在排队领取另一家车厂的资料袋,那时候,即便买不起车,看看纸面上的车也是种奇妙的体验,仿佛那就是要买回家的那部。那是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汽车梦。
大多数去车展的都不懂行业分析、前景趋势、技术创新……那么人们去车展到底要看什么呢?
或许是动辄数千万的豪车,或许是美女扮演的清洁工。有一点可以肯定,车展这些年,培养出了一批真正爱车、懂车的车迷,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清醒的意识,知道什么是好车,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车,这无疑也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