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5年04月3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无巴掌”
马丹
  马丹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今天就想和老话唱唱反调。

  当然,首先,我得强调,在“熊孩子”遍地的现今,我自始至终都是“无规矩不方圆”的忠实拥趸。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该做规矩的就得做规矩。但是,这规矩怎么做,应该是有点讲究的。

  中国人打孩子向来都有“理论指导”。古人的封建伦理里,甚至有所谓“父为子纲”的说法,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孩子是父母可以随意处置的私有财产,挨了父母揍只有默默承受的份儿。

  于是,这几千年来,父母打孩子都打得理直气壮,辩解的理由多数都是:这是为了他好。再于是,打豁边的,或者故意打豁边的事就时有耳闻。前段时间,公众一直在关注的南京虐童案里,养母李征琴被发现虐待养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拘。这几天热传的一段名为“台州惊现一起虐童事件”的视频也令人惊讶。视频中,一个孩子猛扇另一个孩子巴掌,拍摄视频的大人非但没有阻止,还笑着怂恿孩子继续打,而孩子父亲的答案也是匪夷所思:这种暴力行为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反抗精神。他们,都没有觉得自己做错。

  禁止体罚儿童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形成共识,至少有42个国家明令禁止一切形式、任何场所的儿童体罚。但在中国,有关法律却仍有缺失。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都有禁止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工读学校中体罚儿童的条例,但来自家庭、监护人的体罚却不在法律禁令之内。我们的宪法法律禁止虐待儿童,但刑法上没有相应的虐童罪。南京9岁男孩身上的新伤旧伤仍在刺痛人心,检方却因为李征琴打孩子是“出于未成年子女教育问题,主观恶意较小,真诚悔罪”,发布消息“不批准逮捕”。还有一些虐童父母也侥幸逃进法律的灰色地带,即使多次打孩子豁边,接受的也顶多是口头教育。

  你知道吗,今天还是“世界无巴掌日”。据了解,它最早是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的活动。我想,虎妈、鹰爸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是不是也该试试“无巴掌”,更关键的是,不管有没有单独的“虐童罪”这一项,有效维护儿童权益的完整、成熟的反儿童虐待法律体系实在是太需要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上海花城
   第A24版:辰山植物园/上海花城
   第A25版:上海花城/上海植物园
   第A26版: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上海花城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民生上海
   第A29版:民生上海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夜光杯
   第A32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10版: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B12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吃遍中国
   第B14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专版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
如何让“软标准”成为“硬参考”
新商品?新垃圾?
蜘蛛侠来帮忙
“无巴掌”
广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无巴掌” 2015-04-30 2 2015年04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