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显示,2017年起本市高中生将有3门科目学业水平考等级考成绩折算计入高考,以往高考“3+1”的传统模式将被改写。考试科目的调整、选择机会的增加,引来广泛关注。
高考科目从原先的4门变为6门,会不会增加负担?这种担忧无可厚非,但细想之下却不尽然。因为,考试科目增减与学习负担并不完全成正比。近年来,全国有的地区为了减轻学生应试负担,将历史科目退出中考,但不少学校从初二起就将历史课时挪用于其他中考科目,整体学习时间并未减少。反过来,增加考试科目也未必增加负担。上海前些年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孩子用于锻炼的时间多了,体质水平提高了,也带动了学习效率提升。
其实,只要是高利害性的选拔性考试,学生都不会没有负担:考试科目多,学生要广泛涉猎;考试科目少,学生得精耕细作。因此,“负担”之争并无太大意义,更值得讨论的,是“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联动”的意义。
高考与学业考联动,并非简单的科目增减,而是会引发三大积极连锁反应:一是取消文理分科,二是增加自主选择机会,三是鼓励“扬长录取”。这三大变化均有助于引导高中教育从应试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本轮上海高考改革方案中统考科目不再分文理,并联动高中学业考,有利于减少高中教育“直奔主题”的应试倾向,引导高中学校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展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学业考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分解考试负担。
高考与高中学业考联动“3+3”,还为分层招录、分类报考提供了条件。长期以来,统一科目、标准化试卷的高考虽然保证了可比性、公平性,但无论考名牌本科还是高职院校都是一张考卷,难度太大致使不少学生成为“陪考”。改革方案有利于“分流”:13门学业考科目实行合格性与等级性分类。录取时,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本科高校与专科高职院校按不同标准进行自主招生。这就为深化普职融通、改革普通高中课程创造了条件。此举既为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奠定基础,又有助于为学生减负。
改革方案中的选择性,有助于打破人才选拔和培养过程中的“标准化”模式,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本轮高考改革,学生可以从学业水平考6门等级性科目中选考3门计入高考成绩,高考选科最多可以有20种组合,自主权大大增加。高校不同专业的招录与学生所选高考科目双向互选,有助于提高学生特长与高校专业的匹配度。今后,更多高中学校的统一授课模式将变为“走班制”,学生在学业考合格的基础上,可自主选择特长学科,助推多门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作者为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所助理研究员、《民办教育新观察》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