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周之异
米舒
  米舒

  马周,山东博州人。出身于世代贫寒的农民之家。但他从小就与众不同,自恃很高。尽管他自幼父母双亡,但他少年时博览群书,志向不凡。马周20岁时已满腹经纶,但因贫穷,被当地人看不起,以为他志大才疏。青年马周为此愤愤不平。

  马周生性豪放,行为怪异,常受人冷落。他在博州当一名初级文职人员,上司对他并不器重,马周在苦闷之余,饮酒作乐,其不羁之态,遭博州刺史达奚恕训责,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而去。

  马周在山东漫游之后,决定到皇城长安施展才能,由于他囊中羞涩,便借宿在长安郊外新丰镇上一家低档旅店,因常拖欠房费,店主对他冷眼相待。马周这天让店主取来一斗八升的酒,当众独自豪饮,他也不夹菜,居然把那钵酒全喝完了,让店主与众人都惊呆了。店主从此对马周另眼相看。

  马周到长安后,听说中郎将常何为人正直,好交天下朋友,便投在其门下。常何是个武将,当年在“玄武门之变”中立过大功。唐贞观三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因天下大旱,灾情危及民生,便多次率百官求雨,并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贞观五年,他又宣布,欢迎百官(文臣与武将)指出朝廷政令的失误。常何是一介武夫,他返家后蹙眉不展,马周闻讯后,便不假思索,伏案挥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了20多条建议。

  翌日,常何把奏疏呈给唐太宗,李世民一读之下,大为吃惊,这20多条建议皆切中时弊,并能行之有效。他知常何腹中空空,决计写不出来,便问他是何人所写。常何便说是门客马周,并把马周饱读史书的落魄经历一一说了。李世民当即派人去把马周叫来,想不到马周居然不肯。常何回家告知马周,马周也无动于衷。李世民求贤如渴,一次又一次派使者去请马周,马周都婉言拒绝了。直到第四次,马周才跟来人进宫见了李世民。

  唐太宗终于见到了这位处世怪异而性格高傲的年轻人,他虚心纳贤,马周侃侃而谈,从政治局势、经济形势谈到从政得失,让李世民大为惊叹,当下决定让马周在朝中为官,在机要部门门下省任职。

  马周的所学有了用武之地。他写的多份时政奏折,皆围绕政权兴亡作了引经据典的分析。马周认为,一个王朝的灭亡,一在于君主不懂得爱护百姓,因此丧失了民心;二是帝王挥霍奢侈,为满足私欲对老百姓横征暴敛;三是君主不用贤良,重用奸佞小人。他特别举了隋王朝的例子,隋朝在隋文帝杨坚执政时百姓相当富裕,国力基础厚实,本可久治长安,但其子杨广一当上皇帝,就腐化堕落,重用奸臣,最后失去民心,被杀死在扬州。马周的话,让李世民听来十分入耳,后来几天不见马周,就会想念他。

  马周除了引经据典来分析时弊,还敢于直言。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大建宫室,马周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子女孝敬父母固然是好的,但作为皇帝应该首先发展国力,等国力强盛后,再把多余的钱去为父亲建造宫室。李世民是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他看了奏章,不仅没责怪马周,反而表扬了他,并停止建造宫室。

  由于马周的许多谏议被唐太宗赏识,他先为中书舍人,后又任中书令(宰相)。马周肩上担子越来越重,终于在贞观二十二年病倒。唐太宗派了当时最好的御医为他治疗,但没能挽救马周。马周离世时,仅48岁。他临终前把自己批评皇帝的奏章原稿全部烧毁,他说:“我不愿因自己敢于批评君主而出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家装之窗
   第A17版:家装之窗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民生上海
   第A21版:民生上海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法谭
   第A26版:新民法谭
   第A27版:新民法谭
   第A28版:申城社区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新民俱乐部
跑堂老谭
纸上朋友纸下见
脊梁 版画
作文大赛歌
马周之异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每天笑着过
“移洞”之忧
父亲的味道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A30马周之异 2015-05-01 2 2015年05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