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文娱圈/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推新作才能更好地推新人
朱光
  □ 朱光

  上海音乐新人的一年之计,在于“上海之春”。

  “上海之春”自1960年萌始,这个最初聚焦于本市音乐舞蹈汇演的活动,始终贯穿着“新人新作”这个关键词。据参与创办“上海之春”的《红旗颂》作曲吕其明回忆,当时这一节庆活动的“核心引擎”人物包括贺绿汀、丁善德、朱践耳等等。他们首创这个活动的本意,就是通过推出新人新作,来推动音乐舞蹈的繁荣。

  第一位演奏《梁祝》的小提琴家俞丽拿也强调了“初心”,1959年的音乐家们都很单纯地想着要为建国10周年庆献礼,因此,上音全体师生都憋着一股劲儿,准备拿出最出彩的作品。事实上,1959年上海音乐舞蹈汇演在兰心大戏院举行时,确实全场每一个节目都是崭新的。《梁祝》乃至整台音乐会的大获成功,促使丁善德等音乐家最终推出了“上海之春”。

  时至今日,对于“新人新作”这个说法,是否应该换一下顺序——新作新人?因为,首先要有新作,才能真正树立新人。俞丽拿如果不是因为《梁祝》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廖昌永如果不是因为被作曲家陆在易邀请去参演《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新作品音乐会,也不会在大四时就能参加“上海之春”。对于演奏员和歌手而言,如果没有好的曲作“托底”,只会“折损”自身价值。这个道理,与戏剧界的“戏保人”是一样的。

  如今孩童们学音乐,大抵挑的是西洋乐器,手指弹奏的、耳濡目染的,都是西方经典。在打基础阶段,这倒无可厚非,但到了技法日趋成熟的阶段,音乐家就应该把深情厚意注入创作之中,肩负起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这一点,作曲家吕其明可谓个中翘楚。时隔半个世纪,1965年创作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日前在第32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演奏时,依然能让观众听得泪眼朦胧。吕其明在谈及创作时说:“我是含着眼泪来创作的”,他把自己对党对红旗对人民的深情厚意注入了旋律之中,并恰到好处地传递给了听众。

  然而,当下也有不少作曲家,因为对所谓作曲技巧“难度”和“概念”的“探索”,而削弱了作品的生命力。有的作品追求音色音质“拷贝”大自然中的风霜雨雪——再像也是“再现”;有的作品只顾把音符的顺序在谱子上排列得“好看”——再“好看”也不好听……如此,音乐表演类新人的脱颖而出,就似乎只能继续绕着西方经典转。那么,新意在哪里,锐意又在哪里呢?

  今年“上海之春”开幕式上,入选第六届文学艺术奖青年培养计划的小提琴手王之炅是俞丽拿的学生。她的脱颖而出,多少还是依托《梁祝》。那么她的学生,又会靠什么作品“争”得“又一春”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新民资讯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家装专版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评论
   第A14版: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新民俱乐部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先推新作才能更好地推新人
一江兰桂 悠然飘香
为“戴你唱歌”点赞
新民晚报文娱圈/评论A13先推新作才能更好地推新人 2015-05-02 2 2015年05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