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实油画的传入与文化启蒙
殷双喜
■ 李叔同《半裸女像》
  ◆ 殷双喜

  近代以来,科学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它们进入到绘画领域,导致写实主义在中国兴起,西画三学(透视、解剖、色彩)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中的普及,产生了与中国传统绘画不同的视觉表达方式。

  西方写实油画在中国的传播,是西方科学引入中国美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人在对西方绘画及其透视、解剖、色彩的研习借鉴中,不仅学习了西方写实油画的表现方式,也逐步建立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学科,对西方油画的认识也逐渐从技术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创作出具有虚拟三度空间感的“真实”绘画,从而成为20世纪的先锋视觉形式。在上海、杭州、北平、南京等重要城市,油画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和观看时尚。

  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政治、经济等西学东渐的路径一致,西方写实绘画及其教育体系是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从宫廷画家到上层知识分子,西方油画逐渐传播并渗透到普通市民和社会底层,逐渐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参与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大众化进程。要言之,写实油画其实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的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启迪民智,倡导新学,开启了中国人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新角度和新方法。

  西方写实油画在明清时由传教士画家传入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是天主教在中国的最早传教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的第一次北京之行无功而返。1601年1月24日,利玛窦第二次进入北京,呈献了各种礼物,包括天主、天主母油画圣像,受到明万历皇帝的接见和赏识,允许其留居北京,并拥有朝廷俸禄直到临终。

  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绘画首先影响了明清宫廷画家,其中一些人成为他们的学生,接受了西方写实绘画的透视与立体画法。例如清代内廷画家焦秉贞,作为天主教教士的德国人汤若望(1592—1666)的门生,在人物、山水、花卉方面,都有很高水平,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皇帝奖励他的绘画,实是奖励他善于将天学测算之学运用于绘画之中。这段话的要点,一是科学与绘画的关系;二是西画一经传入中国,即由中国画家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进行变通改良,走向中西融合之路,而这正是20世纪中国写实性绘画的两个基本特征。

  1905年,李叔同(1880—1942)在《图画修得法》一文中指出,面对实物的绘画能够培养画者的科学理性认识,客观的观察方法,实则是一种道德与审美品性的培养。

  (节录自殷双喜教授《启蒙与重构:20世纪中央美术学院具象油画与西方写实主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新民资讯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家装专版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评论
   第A14版: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新民俱乐部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书画为何成为大型传销工具
上海“自贸区2.0” 带来艺术市场机遇
写实油画的传入与文化启蒙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B04写实油画的传入与文化启蒙 2015-05-02 2 2015年05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