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出版社在网上发布了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榜首,在榜单的前10名中,中国的另外三大名著以及《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等世界名著也赫然在列。“死活读不下去”是因为从心里就觉得可读可不读,物质社会是花花世界,声色犬马,诱惑很多,兴趣繁杂,哪还有时间读书!然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有云:“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终老,但清浊不同耳。至浊者好财,其次好色,其次好饮。稍清,则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咏。又进之,则好读书。开卷有益,诸好之中,读书为胜矣!”如果从心里认定非读不可,不读活不好乃至活不下去,那是死活都会读下去的。近年来在“精英圈儿里”就在流行一种“新读书主义”:再累也要读书,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房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曾国藩将读书看成是“攻城拓地”和“守土防隘”,可见阅读是一种征服,不是征服书,就是被书征服。征服不了书,也难以征服生活和命运。
“死活都能读下去”的办法无非三种:其一是“拜读”。世界上有些书非“拜读”不能显示虔诚和尊敬,没有虔诚和敬意就很难读通这些书。比如经典,营养丰富,可提供高能量,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读的。人类历来尊重思想家,没有思想家社会就不能进步,智慧得不到开发。而思想家的思想是通过他们的书流传下来,只要人类还崇尚思想,书就有地位。历史上最严峻的时刻往往产生伟大的作品,是这些作品对时代承担着特别的责任,怀着“拜读”的心境可丰富精神,精神丰富就如同心底里有一片阳光。站在阳光里,心与阳光共同升腾,人生变成一个朝圣的旅程,清静诚实,懂得敬畏。
其次是“闲读”。凭兴趣,读自己喜欢的书,哪怕是没有用的书。顾颉刚就曾花几年工夫研究孟姜女,有人奇怪,问他有什么用?他说没用,就是自己高兴!人的一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总会有一个中魔似的阶段,疯魔颠倒,不管不顾,记得我年轻时读武侠小说、西方侦探小说入迷,读得天昏地暗,不吃不喝,惹得老娘不停地抱怨:这么读书不把人都读傻了嘛!读书是不会读傻的,过了那个年龄段,那种书对我的魔咒自然解除。到成人后会发觉那种中魔般的经历也是一种快乐、一种收获,人的一生若从没有迷上过什么,生命是不是会显得过于单调和苍白?“书是印刷出来的人类”,读一本书就是经历一次别样的人生,书读得多就可以拥有多种经历,与自己的人生衔接,这岂不等于丰富和延长了自己的寿命?读书如读人,得以探访许许多多优秀的灵魂,与各种各样的智士对话,借书的隧道还能回归精神的故乡,发现自己,提升自己。闲读甚至可以达到一种最美妙的境界——恋爱般的阅读。在热恋中最容易征服和被征服,世界上确乎有太多好书令人“爱”不释手,读这样的书就像遭遇一场恋爱,那是一种幸福的阅读,从渴望到渴望,从快乐到快乐,让灵魂开出花朵,被阅读所滋养,生命就像一棵嫩芽,在阅读中获得巨大的成长空间,自由呼吸,饱满芳香,全身释射着智性的活力。
第三是“苦读”。世界上有些书是爱不起来的,可又得非读不可,比如前面提到的“死活读不下去榜单”上的名著,读不下去大多是因为看不懂。人光读看得懂的东西还有什么长进?必须要读点看不懂的东西,当时不懂坚持读下去,慢慢会懂。许多读书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逼着自己死记硬背了一些完全不懂的东西,以后竟慢慢的懂了,而且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理解还在不断加深。其实读不懂高能量的著作,是因为自己的能量太低——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霍金斯的理论,他有一项研究成果,世界任何事物都是能量的显现,文化产品也不例外,低能量的人读不懂高能量的书。只有坚持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量,自然就读得懂经典或名著,达到古人所说的“六经注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