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高效率地成长,尤其在低年龄阶段,孩子若能沉浸在有意义的玩耍中,一边快乐着,一边为未来打下坚实的思维、习惯和行动基础,那是所有父母所乐见的。
然而,当下在中国,低年龄段孩子却面临学业的负担、应试的压力,他们的艰苦付出和父母们的无奈应对,让学习生活充满了被动,各自的分数差距更是父母心头的痛楚。全家偶尔的轻松时刻和周末、节假日外出,也常常流于消极的娱乐和没有目的性的消磨。
旅行如何成为孩子学习的补充?孩子在应试教育环境之下,他(她)旅行的价值在哪里?何种形态的旅行会指向孩子美好的未来?
《有一种育儿叫旅行》一书,尝试着给出答案。
根据最权威的科学研究成果,孩子在3岁至12岁的年龄段,将促成其大脑90%左右的潜在功能,而围绕学习能力提高的最关键的记忆力、专注力,简单的逻辑推理、想象力和习惯控制力、自制力等,都将在这个时段初步形成、固化。大脑在形成上面几种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有规律的间隔性休养、外部环境的重复性刺激、意外现象的激凸效应和持续的习惯成瘾性培养,这些科学的大脑优化方式,是大脑高效率发育的四大“秘笈”,而外出旅行,是集成性地成功实践“秘笈”的最好手段之一。《有一种育儿叫旅行》通过孩子在3岁至10岁的出行计划的安排,努力契合着上述的大脑开发理念,在景点选择、路线设计、亮点创造和情境互动中浸透着父母的主观创造,他们将外出旅行作为孩子学习的补充形式,也作为开拓孩子大脑记忆的方法,有意识地在旅行中植入现代科学的培养方法。书中既有山水线路的描摹、攻略和挖掘总结,也有映照孩子情感发育的启迪,是一本实践出真知的具有探寻意义的佳作合集,其对于年轻父母带孩子出游能带来多元的启发性价值。
书中还认为,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本身有其深刻的历史的合理基础,中国的早期教育也历来注重记忆的重复开发和情感养成,这些在现有低年龄的课程体系中,继续得以保存,也得到了许多先进国家的认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育儿方式,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以各种形式版本和文化基因存在着,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能延绵不断。所以,我国的应试教育有其合理甚至科学的一面,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予以蔑视,但繁重的课程之余,运用旅行的特殊方式,既让孩子的大脑“清空”几天,得到彻底的休息,又可以在另外的局域中,打开孩子大脑新的部分。旅行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某种意义上,孩子的旅行应该是一种新的游学,是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第二课堂。
父母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幸福地去面对应试教育的“痛苦”,应试教育的一个最大隐忧是孩子的大脑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密闭的受教方式有极大的限制性。试想,一个孩子一天八节课,晚上还要做作业,周末还要补习,超负荷的大脑运行,使得大脑常年发育的空间变得狭窄,几百亿的细胞处于单向的闭环式的运行中,大脑的各项复杂功能无法全面展开,学习就不是全面的;应试的成绩,更会呈现出短暂和虚无性。
当下,最好的改进方式是:通过有效的外出旅行,让孩子实现在快乐的轻松学习中,轻松地赢得应试教育(取得高分),同时在情商、习惯和思维上,打好充分的基础,为未来植入强大的学习力。而旅行能够通过优化大脑来实现这一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旅行的价值,无疑已经成为孩子成长的第二所学校,两者互相补充、互相输送、互相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就得到了保障。《有一种育儿叫旅行》的出版意义,就是提供中国年轻父母可以观察的一个有趣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