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坡”大势所趋
近年来,国家在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重压下,对推广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大量财政补贴,以刺激企业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2010年,第一轮新能源车补贴开始执行,涵盖了1.6L以下的节能型乘用车、符合条件的纯电动车和插电混合动力车,补贴标准为3000元/千瓦时。此轮补贴于2012年结束,随即,国家出台了2013-2015年的第二轮新能源补贴政策,增加补贴燃料电池车。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创新,成本正逐步降低,财政补贴的减少是必然的。
其实,新能源补贴“退坡机制”几年前就已存在,早在2010年试点给予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之初就确定,财政补助采取退坡机制,退坡速度约为每两年10%。如2014年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下降5%,2015年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下降10%。故此轮通知并非补贴“退坡”的首次显现,只是得到了更多细化。
较之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正式版的补贴政策变动较大,更加严格。补助标准主要依据节能减排效果,并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逐步退坡。
以乘用车为例,想要领到补贴,续航里程至少提到100公里再说。按照新规,纯电动乘用车的续驶里程由大于等于80km提升至100km,同时在行驶速度方面也提出要求,纯电动乘用车 30分钟最高车速应不低于100km/h,一直期待着被“转正”的低速电动车只能继续神伤。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仍以50公里的续航里程为界线。对于入围车型而言,能领到的补助金额也有较大变动,征求意见稿中的3.2万元变成了2.5万元,插电式混动的补贴也由3.2万元降至3万元。
此前征求意见稿中,到2020年,新能源车型的补助标准较之2016年将退坡20%,而此次四部委最终落锤的新规定中,2017-2018年的补助标准将在2016年的基础上下降20%,而到2019-2020年,补助标准将在2016年的基础上下降40%,下调力度不可谓不大。可见新能源补贴“退坡”大势所趋。
市场压力俱增
无论是从信心层面还是从产业化推动落实层面,退坡机制对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影响不小,并且前期投入越大的车企影响就越大。多家新能源车企表示“压力比较大”。近年来国家新能源车补贴政策让中国的电动车发展进入了高速时代,其中不乏有一些中小型企业扎堆投入,制造出一些产量小的超小型电动车,产能低,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补贴退坡让这些企业感到了压力,今后将逐步被排除在国家补贴之外,而对于那些已形成规模效应的大企业影响则不会太大。
事实上,综观我国新能源汽车业发展,现阶段离不开好的政策。由于国家大力扶植新能源车,补贴成为生产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补贴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用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如长安汽车从2001年开始涉足新能源车,在混合动力方面开发了接近十年的时间,到目前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状态。只是现在国家在混合动力车补贴的方面没有纯电动车力度大,因此长安汽车还没有把上述研发成果投放市场。另外,除了汽车成本,新能源车企还有额外支出,比如给消费者安装充电桩,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补贴等等。现在,随着政府补贴标准逐年下降,企业负担加重显而易见。
目前还难以判断,补贴退坡机制“按原规划落地”是否释放出了新的政策信号。但在补贴刺激减少的情况下,消费者的环保理念及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有限,传统汽车更具吸引力,这才是“退坡机制”之下,摆在新能源汽车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现在车企所能够做的,只能在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新趋势重新评估的基础上,探索补贴下降之后的市场化之路究竟如何走。
车企应对之策
相关人士表示,财政补贴退坡制对新能源车企来说确实压力不小,不过企业也有心理准备,长远来看,把新能源汽车量产规模做上去,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才是“硬道理”,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后就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反观没有做出规模的企业,特别是自己没有核心技术的,完全依靠第三方采购,很难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就很难与主力厂家竞争。可以推断,未来的新能源车辆补贴政策也许会导致大厂收购小厂,新能源车的品牌格局也可能因为政策的变化而进入重组、吞并的过程,最终到达一个相对稳定的形态,补贴退坡机制将能够更好地规范市场。
另外,务必认识到新能源汽车属于“政策导向市场”,补贴只是导向的手段,退坡是个必然的过程。企业不能永远躺在补贴上面来混日子,一直在暖室中孵化是不现实的。如果一味依赖政策扶持,产业就无法健康发展,企业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独立行走,接受市场的洗礼。此外,新能源行业毕竟是一个消费品,政府也不可能一直拿纳税人的钱去大规模地补贴消费品,这从长期来看也不公平。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应对政策的不断退坡,可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参与国内外的竞争,如何通过技术的持续改进以及产品方面找准消费需求,营销方面找到强有力的卖点;二是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成本控制,将资金多用在技术“刀刃”上,不断拓宽市场销量。总之,车企只有通过创新化、规模化和商品化来降低成本,缩小和市场的差距。可以肯定的是,补贴减少后,以补贴为中心的非市场化产业活动将会逐渐减少,回归市场理性。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