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回望这场中国海军史上的惨烈一役,应该如何评价?又有哪些启示?记者专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史滇生、副教授高晓星。
1937年海军经费仅为陆军1.8%
记者:沉船塞江是江阴保卫战中的防御重点,但这对于本就处于劣势的中国海军而言无异于“自杀”,您如何看待这个抉择?
高晓星:当时中日海军实力悬殊,没有力量在海上作战,首要目标是拱卫首都南京,自沉舰船形成封锁线,实乃迫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但当时蒋介石仍寄希望于列强出面调停,未在第一时间下达塞江命令,对封锁效果造成影响。
记者:是什么限制了当时中国海军的发展?
史滇生:从数字上看,1937年民国政府国防建设费中,1.2亿元用于陆军、7000万元用于空军,海军只得到230万元,仅为陆军经费的1.8%。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受到农耕社会传统理念所限,没有向海洋发展的经济驱动力,因此对海军建设并不重视。二是受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与陆军购置枪炮、空军购置飞机相比,海军建设周期长、花费大、见效慢。第三,蒋介石当时受到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空军制胜论”的影响,将军事发展的重心放至空军。
掩护146家上海工厂安全西迁
记者:如何评价江阴保卫战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史滇生:这场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是中国海军在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牺牲最惨烈的一次,中国海军主力在这场战役中基本丧失殆尽,但是这次的战果也比较显著。
首先,迟滞日本海军溯江西进,拱卫首都南京内迁,配合了长江下游沿岸陆军的战斗,第一步就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同时,掩护沿江物资得以安全转移,通过长江水道迁往西南大后方。从淞沪抗战爆发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有146家工厂、2500余名技术人员,通过苏州河、黄浦江经内河先至靖江再到武汉,成为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与支柱。
第三,展示了中国军人抗击侵略的英雄气概。当时海军装备落后,而且没有制空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顽强抗击,江阴保卫战中我军击沉击伤日本军舰10余艘、击落击伤日机10余架。
这也是一场全民族的战役,江阴封锁线不仅军舰自沉,还征调一批商船、民船和盐船,从军队、商界到百姓各阶层各阶级共赴国难,付出巨大牺牲。
中国海军从“黄水”驶向“深蓝”
记者:江阴保卫战留下哪些启示?
高晓星:江阴保卫战是海军史上一个重要案例,缺乏制空权、海陆配合差、后勤跟不上都是历史教训,这也从一侧面反映当前建造航母、发展航空兵、加强海上航空力量的重要性。
要增强全民族的海防观念,重视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的安全,没有海防就没有国防!近年来,伴随国家实力发展,海军建设增强,作战能力大幅度提升;从石油运输到“海上丝绸之路”,从索马里护航到交战区撤侨,从“黄水”走向“深蓝”,都是海防实力上升的体现;各界对海洋的关注也大进一步,参与“海洋节”“海军日”等科普宣传活动。 本报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