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呼吸、共命运”来形容我和“上海之春”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我第一次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时候,还是簇新的“新人”——当时还在上海音乐学院读大四。如今,我作为上音副院长,担任音乐节的秘书长,参与策划了开闭幕式,也将在闭幕式上,与享有盛誉的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合作,登台献演。
这其中的历程,完完全全就是我从一个上音“新人”到音乐“推手”的成长过程。
我记得当时,第一次参加“上海之春”的时候,是陆在易老师找我的。当时,陆在易老师将在音乐节期间上演一台作品音乐会,名为《中国,可爱的母亲》,需要声乐演员的表演,来呈现方志敏烈士的高洁品格。陆老师找我去是给我机会登台亮相,但是我参加了首唱,最终没有机会参加首演。现在回头听听、想想,自己当时在演唱、表演等方面还是不够成熟,唱得还真不能算是很好听。但是,我依然很感激,陆老师让我这个那么新的“新人”有机会开阔眼界,参与了作品合成。从此以后,陆老师和我的师徒关系也确立下来了,我也称他为我的“师傅”。我经常去“抢”他新创作的歌曲。《桥》、《家》、《盼》声乐小套曲,还有《我爱这土地》等等,都是我争取来的,有时候还会把他写给女中音的歌曲“抢”过来改成给我唱……
“上海之春”的宗旨,历来是推举“新人新作”,我自己也是从“新人”一路走来,所以特别明白机会对于年轻音乐家的重要。今年我就建议,开幕式要主推新人。名为“上海青年音乐家音乐会”的开幕演出,上半场力推去年最佳新人奖得主韩蓬、棱境三重奏组合,下半场则邀请入选第六届文学艺术奖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的青年演奏家王之炅、孙颖迪和罗小慈等。
扶持新人不能忘记前辈恩师。我们中青年音乐家有今天的一点点成绩,不能忘本——那就是老一辈艺术家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和无私奉献。所以,在《红旗颂》问世50周年之际,我们特邀第六届文化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作曲家吕其明来到开幕式现场。这一曲歌颂党歌颂红旗的赞歌,又如此深入人心,赢得几代人的喜爱——像是这样经得起时间检验,赢得民心的作品,正是我们需要的时代强音,能创作出这样作品的艺术家,才是我们时代的大家。因此,开场时演奏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以及交响诗《铁道游击队》,向85岁的吕其明老先生致敬。
由于承担了节目策划和组织工作,精力有限,所以我没有参加包括开幕式在内的其他演出,为的是把最好的状态留给闭幕式。我一直认为,高水准的外国乐团来沪确实能让听众大开眼界,丰富听觉体验,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花钱放鞭炮,只图个热闹的层面上。因此,我坚持要向外国名团推荐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让“上海之春”成为中外音乐交流合作的厚实平台。第一步,就是让外国名团对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有直观感受,并进入演奏层面。例如,班贝格今年就会演奏杨立青作曲的《木卡姆印象》——建立这样的机制,有利于中国音乐家的作品进入国际视野。而这,不正是“上海之春”要力推的吗?
十日谈
乐享上海之春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平来之不易,乃革命先辈用生命换就,明起刊登一组烈士子女文章《不朽的丰碑》,以志纪念。责任编辑:徐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