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车上第一次遇到有人给我让座,当时没反应过来,这是给我让的吗?看看左右,没错,这才“谢谢”,坐下后想,我已经这么老,需要人家让座了吗?那天是去郊县看友人归来,让座的是位女学生,座下还放着鼓鼓的双肩包,到市区还有长长一段路。我下车时,女孩还站着,我连忙请她过来坐回自己的位子。她的礼让让我很感动,很过意不去,跟她聊了几句,哪所学校、读什么专业呀。她不嫌烦,爽朗应答,很有亲和力,她在我眼里更美了。邻座一乘客,也是位年轻人,下一站就下车,但他目不斜视,没想到站起来给老人让个座。
在我还没进入老年的时候,手吊着横杆站在拥挤的车内,不止一次地观察老人上车后遇到的情形。有让座的,也有没人让的。老人站在他身边,他不是突然闭上眼睛,就是横过脸,眼睛看着窗外。有一次我看不过去,对身旁座位的人说:“年轻人,给这位老同志让个座吧。”这位乘客朝我翻了翻眼,又把脸转向窗外,还好,后面一位乘客起来让老人去坐了。更让人看不下去的情形是,占着老弱病残孕的专座,孕妇上来了,他也装着没看见,不让座。尤有甚者,上车后还跟老人推推搡搡,争抢座位。
一位老同志给我说过“文革”年月的一次乘车经历,那天被揪去批斗完了回家,挤上一辆公交车,一位青壮年先他一步抢了座。他实在是精疲力竭,便请这位乘客给他让个座。那人眼一横,你是什么成份?“我是贫农”,老同志没说假话,被当作走资派批斗了,成份可是没有变。“我看你就不像。”老同志无奈:“年轻人,你以后也会老的。”“那就乘着我没老,先坐着。”这种情形,今天怕是见不到了吧。但是由于没让座或该不该让座引起的纠葛争议还不时见诸报端。
在公共场合礼让老人,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车厢就是展示文明、秩序、风气、乘客素养的一个窗口。到一个城市,坐小车看街头标语口号和挤公交、乘地铁所获得的印象、感受,有的可能比较一致,有的很不相同,给予的评分会差别很大。
不讲文明不懂得礼让的人,一般都会遭到周围白眼,受到批评。但有的时候,是不是礼让,是非还真说不清楚。接连加了两个夜班回家,上车好不容易捞到一个座位,就想憩息一会儿,不是装睡而是真睡了,怎么可能给别人让座?至于身体不舒服,因为没让座而受到责备,就更不应该了。
所以老人有时也要换位思考一下,不能自恃理所当然而咄咄逼人,你为什么不让座?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太疲劳在座位上打磕睡,一睁眼,有老人站在我座旁,我慌忙站起来,老人还摆摆手,不要坐。人与人之间,相互还是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善多一份宽容。
几年前在美小住的日子,从纽约郊区去市区,常坐大巴,半途有老人上车,常有几个人同时让座,这就好办了,不会大家都不舒服,总有能让座乐意让座的人。怕的是大家都装作没看见,或者庆幸老人未站在自己座旁而心安理得,可能还会义正词严,跟着责备那个没让座的人,就是把自己排除在外了。看来,关键是要文明、礼让形成风气。文明素质都提高了,因让不让座而引起的纠葛争议就难以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