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姜文光和大伯父姜文焕、三伯父姜文奎,百年前出生在上海浦东泥城镇兴隆村一农民家庭。抗日前加入了共产党。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他们在泥城建立了南汇抗日保卫团第二中队。曾以第一名考入厦门集美中学的父亲任政训主任,三伯父为政训员。部队有200多人,并拥有轻重机枪和步枪。1938年12月,他们在浦东芦潮港率先向日寇开战,与1000多绝对优势兵力,并有飞机、汽艇配合的日寇激战了6小时。1941年5月,按照党的指示,父亲所在的新四军浦东支队九百余人,挺进浙东抗击日寇。临别时,父亲望着眼含热泪的妻子,摸了摸大儿子的头,又亲了亲小儿子我的脸,说:“你们长大后,一定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未想,这一别竟是永诀。
父亲到浙东后,在1941年6月打响浙东新四军对日寇的初战,这次战斗打得智慧、英勇、漂亮。这是一场伏击战,雨点般的子弹打得日寇乱作一团,仓皇撤逃。结果日寇死、伤各8人,我们无一人伤亡。
浙东抗日战打出了威风,日寇把父亲所在抗日武装视为眼中钉。1941年10月21日,父亲得到情报,次日晨,日寇小分队将从水路运送物资到余姚。父亲当即决定在中途伏击日寇。22日凌晨,父亲率部埋伏在河边,可数小时也未见日寇身影。父亲认为情报可能有误,决定取消伏击。其实,伏击计划已被汉奸连夜向日寇告密。日寇赶在他们之前已预先埋伏在横河桥一带。当父亲的队伍行至桥边,日寇的子弹密集射来。战士们猝不及防倒在血泊中。父亲立即意识到中了埋伏。他一面组织还击,一面指挥部队撤退。这时,日寇的子弹击中了大伯父姜文焕,他倒在血泊中。日寇饿狼般扑上来。父亲临危不惧,冲上前沿,用精准的枪法,撂倒了一个个敌人。在他带领下,部队猛烈还击,打退了日寇多次冲锋。突然,父亲的右臂被击中,他不顾疼痛,用左手开枪还击。不料,左腿又被击伤。警卫员要背他突围,他坚决不同意,用手榴弹阻击敌人,终因寡不敌众,牺牲在战场上。
这次战斗共牺牲了29位烈士,在清理烈士遗体时,人们发现父亲的遗体仍保持着投弹的姿势,遗体上留下13处深深的刺刀伤。如今,烈士牺牲处矗立起“横河革命烈士纪念碑”,29位烈士的姓名永远镌刻在碑上。
1941年秋,三伯父姜文奎担任中共路南特委交通员,他以商人的身份战斗在浙东、上海的抗日交通线上。1943年10月29日,由于汉奸告密,不幸被捕。日军头目达国雄对他严刑审讯,用吊、打、饿、冻等酷刑折磨他,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正义凛然。10月31日,三伯父被日军杀害于浙江五夫镇大旗山下,时年39岁。
十日谈
不朽的丰碑
明刊《一次漂亮的伏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