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测八字,我是基本不信的。基本不信,意即,算你能捡个金元宝不信,算你要跌一跤倒还有点忐忑的。但现在说要从微信上读(算)人,我倒是十分相信的。
微信是一个为智能终端(主要是手机)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手机可借助微信通过网络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所以,首先,上微信的时间大致可以划分年龄特点:开始使用微信的人一般是大中学生;然后向上延伸,直至六七十岁,很少超过八十岁的。还有,使用微信的先后,还反映了使用者的地域:微信需要无线网络,一般先从大城市开始,然后是中小城镇,再向农村辐射。另外,使用微信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消费观:玩微信需要智能手机,有的人出于节约,不换老式手机而不能玩手机(当然有的人出于环保,要用破原手机才换手机)。微信上有从24种不同微信头像读人的方法,其中有几条可以说没有例外:如果用婴儿的照片作头像,大多是初为人母,难掩内心的幸福与喜悦;用男女朋友的照片作头像的,往往正处在甜蜜的热恋中;随意用自己生活照作头像的,这类人不一定长得好看,但能接纳自己的本来面目,比较有自信。
至于读微信内容,自然要比看以上的表象更加可信。微信是每人的一块自由地,每个人的爱好在此一目了然。微信还反映了每个人的生活工作轨迹:几时起床,何时入睡;怎么出门,怎样到达;哪里出差,何处旅游。除此,透过微信,能看到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圈:家庭成员、工作伙伴、同学朋友、艳遇对象。在微信里能看穿人的心理倾向,知道每个人的“型号”,如炫耀型、拓展型、解压型、窥视型……当然,从你转发的微信和对微信的互动中可看出你的“三观”。甚至从发微信的频率,还能看出你的空闲程度,因为发微信有“闲时多发,忙时少发”的规律。微信还能反映朋友圈里的不同类型、你与微友的交集大小和融合度。那都是可以准确测试的。有的微友喜欢告白他发微信的关注人数,有一百人关注,而你只能看到十人,那么你和他的微友融合度只有10%。另外,从发微信中还能看出一个人的礼貌和教养。
总之,微信有点像公开的日记,所以看微信上的资料往往比在网上的新闻、网页、百科上查到的资料要准。微信上有当事人的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可谓一个立体的影像。现在,有些公司的人事部门已经在将个人微信作为招人的参考。
看来,微信可以“读人”这一点,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