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智能化,还有互联网能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但是很多人依旧信奉“最好的东西是手工做的”。
最近的“大国工匠”报道的8位身怀绝技的“国匠”给我印象深刻。中国航天“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席装配钳工顾秋亮,中国大飞机首席钳工胡双钱,LNG船焊工“牛人”张冬伟,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宣纸捞纸工周东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管延安,錾刻大师孟剑锋,他们个个都是把活干到了艺术的境界。
胡双钱说,曾经碰到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的,为啥?它是精锻出来的,一个零件上有36个孔,大小不一,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约三根头发丝粗细。胡师傅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将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通过检验,“金属雕花”的本领出神入化。APEC会议上,曾经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外国夫人们参观“国礼”,其中一位发现了一只果盘上搭着一块银白的丝巾,下意识地伸手去摸,结果发现那块丝巾和盘子是“长”在一起的:它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这块“丝巾”折光亮闪,衬着果盘的黄色粗糙,更加灿烂,制作这样一块光闪闪的“丝巾”,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上百万次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无法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粘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于是哪怕手被烫出大泡,也要追求极致美感。”采访的记者说。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美感的精神。我在云南通海小新村三圣宫见到几扇格子门,春秋战国、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水浒传、大禹治水、十八罗汉、八仙故事......生鲜活泼,美极了!雕此门的工匠名叫高应美,他干活不但吃的是上等伙食,工资计算也很特别:前期大料做好后,细活时第一阶段二两木渣兑一两银子,第二段一两木渣兑一两银子,最后阶段一两木渣兑一两金子。一生30多年的雕刻生涯里,高应美共雕这样一堂六扇的门近20堂,一年不到一堂。目前,只有三圣宫这套还如几百年前一样光鲜。之所以这么“牛”,还是因为“国匠”的手艺活儿太艺术了!这是智能化仍然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