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都市,偶尔到大自然中走一遭,时常会有种新奇感。
那日,去太湖游玩,在湿地公园路遇一只螳螂爬过,同伴中的几个年轻人顿时上前围观。只见螳螂睁着鼓突的眼睛,挥舞两把带齿的长脚,似乎在抗议谁挡了它的道。B君说,它的眼睛好像在看我们呢。S君说,它的脚怎么长得像齿轮?最后,G君小心翼翼地把它抓起轻轻放回到草地上,直到其消失在草丛里。看着众人好奇的神态,不免生出些许感叹。
曾几何时,人与自然是何等的休戚与共,朝夕相对。
记得小时候,上学路上,会经过一片田野。那时,城市没有扩展,一路过去,都能见到绿色的庄稼、犁田的耕牛和漂浮着莲花的河塘。大自然的一切时常吸引着我童年的目光,也不时引起我的好奇。田野里,时常变换着庄稼的颜色,从最初嫩绿的秧苗,到金黄色的稻穗。还有套着眼罩、被蒙上眼睛的牛拉着水车在不停地转圈,河水随着木片的转动“哗啦、哗啦”地流向田地,那是大自然呈现的美丽画景。有时经过河边,会听到“扑楞、扑楞”的声音,后来知道这是鲫鱼在岸边的水草间下卵,听到人声跳到了河里。河岸边满是大大小小的洞穴,一些蟛蜞在洞边出出进进,它们好像竖着耳朵似的,非常机敏,稍有动静,就爬进了洞里。河中的洞穴可是有讲究的,听农人讲,隐没在水中呈扁平形的洞往往是螃蟹窝,而那些圆洞十有八九是黄鳝或水蛇出没的地方。当云团低垂,燕子贴着河边、在身旁飞过时,我们顿时就会奔跑起来,因为大雨即刻就会到来。正是在大自然的激发和启导中,我们渐渐成长。
时光在悄然中流逝,如今那些曾经随处可见的绿色田野已难得一觅。随着与大自然的渐行渐远,人们割断了与自然生态的亲近和交流,原先的那份好奇已变得陌生。尤其在物欲横流中,有些人对生命和世事愈来愈冷漠,甚至变得冷酷,他们对大自然的随意破坏和对动物的任意杀戮,更是触目惊心。有媒体报道,在云南的中越边境有个专门盗卖食用野生动物的集市,许多珍稀动物被关在笼子里按质论价,遭宰杀兜售,成为食客的盘中餐。在这里,看到的已不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好奇,而是人性的丧失和贪婪。
日本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对大自然的关怀,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怀。一个对自然生物缺乏尊重的人,又如何能去尊重更高级的生命呢?自古以来,人生的悲欢、希冀,人们的畅怀、寄托无不与自然山水相连。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人类也属于大自然。据说,英国对树木从不修剪,几百年过去了,许多树木依然如故,为的是保持原生态。从这个角度讲,保持对大自然的一份好奇和热情,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才能更好地去关爱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