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秋季高考明天开考。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时,上海市和浙江省也推出了各自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虽然这些方案要到2017年才正式实施,但今明两年的“旧版”高考,还是有着很多看点值得揣摩、回味和憧憬的,其中留下的诸多问号,正期待着能被未来的高考“新政”有效破解。
高考究竟“难”在哪里?
“考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吗?”“大学录取率越来越高了,高考还用得着紧张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罗松认为,对于各所高中的教师以及2017年以后迎考的学生和家长们来说,现在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真研究一下国家和上海已经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先把改革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种种影响与变化吃透,再来研判为什么要考大学。
从明年起,本市的高考将率先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招生,即取消了一本与二本招生之分。据悉,今年教育部就将研究出台一套“学分互认和转换”的办法,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这意味着将来哪怕是全日制的名牌大学,它也应当建立起高职院校、成人社区大学之间的相互转学的“双通道”。
高考改革的理论设计是如此,现实又会如何呢?面对越来越“容易”的高考,多位接受采访的高中校长表示,其实难就难在考生们都在往“高位”攀登,大专成绩的学生想上本科,二本成绩的想上一本,勉强够一本水平的人又想进顶尖的985高校。近日,iPIN网向本报独家提供的一组大数据分析显示,“名校≠高薪”。很多家长都会有一种分数与学校知名度成正比的“对号入座”思想,其实,不少二本和高职院校也有实力雄厚的老牌专业。比如,调查发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同学毕业五年后平均月薪为7286元,而另两所带有“985”、“211”光环的高校,其毕业生五年后的薪资则是5385元。
改革“红利”何时辐射?
对于明天的高考,有初中校长套用了朱自清的一句名言“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直指高考改革的“红利”尚没有辐射到广大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其实,将于两年后推出的高考综合改革,改的并非仅仅是一种考试形式,它将引领一场全局性的教育改革。改革的导向,是否会对初中甚至小学的教育教学设计带来变化?引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呢?
记者发现,高考改革带来的“红利”,向下辐射之路走得还很蹒跚。不少初中校长表示,希望随之而来的中考改革方向也能尽早明确,便于学校早做准备。也有初中老师坦言,在一些学校,不排除一些家长由于高考改革带来的课程和选择标准的不确定性,干脆提前为孩子规划起就读国际课程事宜。
世界外国语中学副校长陈勇认为,无论选择哪一种成才路径,前提不应是逃避另一种。应该看到,高考所引领的课程改革和国际课程之间,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共通之处,越来越倾向于学科均衡,强调课程的高选择性,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勇认为,面对高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学会选择”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他介绍,从几年前,学校陆续在艺术和第二外语的教学进行了课改。艺术课上,学校提供声乐、键盘音乐、民族音乐、戏剧、舞蹈五种课程,开学第一周请学生“预览”后进行选择;二外同样有德日法西四种语言,供学生自选。跟踪调查发现,经过了这样一个根据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会更好。
自招后移如何选优?
从今年开始,“北约”“华约”解散,为了避免学生提前参加一场又一场的“小高考”,高校自主招生被移至高考以后进行。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认为,这样一来,确实高三年级的整体教学秩序较往年平稳很多,学生也不用经历反复的考试和心态调整,复习节奏不容易被打乱。不过,张志敏也表示,自招移到高考以后,学生也存在两方面担忧。一是担心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自招面试中究竟能占有多少权重。当高考成绩在前,在高校的评判标准里,“分数”是不是会成为具有最高优先级。同学们的另一个担心,在于大学的自招中,高校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根据有限的材料,了解学生分数外的综合素质、个性特长。
“真正的自主招生,要加大对学生特长认定的权重,不仅是一种技能型的认定,学生的研究能力、论证能力、整合能力等这些真正能反映思维品质和学术潜能的能力,都应该得到认可。”张志敏说,高校进行自招,就应该鼓励学生掌握独特的认知和知识结构。例如,该校有一名学生,对日本史的掌握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很多大学本科学生,这种能力或许没有奖项来证明,需要高校拥有“火眼金睛”去发现。据悉,格致中学多年开设AP国际课程班,这是美国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先修课程,学分得到高校认可。张志敏认为,AP课程的理念值得借鉴。高校可以将人才选拔端口前移,通过与高中的深度合作,考查学生是否具备高阶思维能力。
减少“陪考”路有多远?
在现行的“旧版”高考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事实上每年确确实实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在“陪太子考试”。用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话说,现在部分高中生参加高考其实带有“陪绑”性质,因为一张高考卷既要为名牌高校选拔生源,又要顾及考民办高校甚至考高职的学生,其中一些偏难的试题,其实是让大多数人不得不去经历挫折。
可喜的是,从明年起,本市将改进专科高职统一招生方式,仅报考专科高职志愿的学生,只计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
今年上海民办远东学校的高三学生中,有一大半人此前已通过高职自主招生“走了”,只剩下十几个人参加明天的高考。学校负责人陈孝大不忧反喜地说,这是好事,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现在都在强调教育公平,但并不是说让所有的人接受一样的教育就是公平,人的天资、能力、兴趣是有很大差异的,可惜我们的现行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基本的教育规律。”他说,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靠他的心理品质和个人能力,其次是靠家庭环境,然后才是学校教育,但是,现在的教育氛围包括既有的高考模式,恰恰是颠倒了过来,过分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然后就是“拼爹”,而往往忽视人的差异性,这也是导致高考被异化、被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